酸雨的主(zhu)要成分(酸雨的主要成分和成因)
高考成绩目前已经开放查询
相信(xin)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
为了让没高考的(de)同学提前操练
刚考完的(de)同学自我反思
考完(wan)多年的朋友再次(ci)重温
我们先来看一道(dao)高考题
也是关于今天的主角
地球“眼泪”—酸(suan)雨
我国农业因(yin)遭受酸雨损失严重,为了有效控制酸雨(yu),国务院批准了《酸雨控制(zhi)区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划(hua)分方案》等法规(gui)。
现有某地雨水样品1份,每隔一段时间测定雨水样品(pin)的pH数值如下:
请根据上表数据,回答问(wen)题
①雨水样品(pin)呈酸性的原因是
(用(yong)化学方程式表示)
②如果将刚(gang)取样的上述雨水和自来水(含有氯气)混合,pH值将 (变大or变小)
③举例说明这种雨(yu)水所带来的环境影响
答案请见后文分解
1 什么是酸雨?
酸(suan)雨、酸沉降是一(yi)个广义术语,包括任何形式的(de)具有酸性成分的沉淀,例如硫酸或硝酸会以湿态或干态形(xing)式从大气中沉降(jiang)到地面。在自然环境中,包括(kuo)雨,雪,雾,冰雹甚至(zhi)是酸性的灰尘都可以成为酸雨(yu)/酸沉降的载体。
通常用pH值来衡量溶液的酸碱(jian)度,pH值7.0为中性。物质的pH值越低(小于7),它的酸性就越高;物质的pH值越(yue)高(大于7),碱性就越高(gao)。
正常雨水因(yin)为CO2形成弱碳酸的原因(yin),pH值约为5.6,呈弱酸性(xing)。但是酸雨的pH值通常在4.2和4.4之间。
2 造成酸雨的主要原因
当二氧化硫(SO2)和(he)氮氧化物(NOX)排放到大(da)气中后,通过风和气流(liu)与大气发生酸化反应,就会产生酸雨(yu)。SO2、NOX、水、氧气(qi)以及其他化学物质反应形成硫(liu)酸和硝酸,再与水和其他载(zai)体混合,最后以降(jiang)雨的方式作用于地面之上。
但是导致酸雨的(de)罪魁祸首—氮氧化(hua)物和一氧化二氮是从哪里来的(de)呢?
其实只有一小部分来自自(zi)然资源,例如火山喷发带出的硫(liu)化物
绝大(da)部分都是来自人类活动(dong)的影响:
燃烧化石燃料发电,大气中三分之二的SO2和NOX的四分之一来自发电机
车辆和重型设(she)备
制造业,炼油厂等行业
风作为SO2和NOX的极佳载体,可以将酸(suan)雨影响范围进一步扩散,可以说,酸(suan)雨是严重影响生态、人文(wen)环境的一种自然灾害。
3 酸雨(yu)&生态系统
自然环境的生态(tai)系统是动植物和空气、水、土壤组(zu)成的复杂结构体。如果某物损害生态系统(tong)的一部分(一种植物或(huo)动物,土壤或水),势必会对其他部分造成难(nan)以估量的损失,我们具体来了解一下酸(suan)雨和生态链的相互作用。
环境中酸雨(yu)的传递途径如上图所(suo)示:
①SO2和NOx的排放物被释(shi)放到空气中
②污染物被转化为可(ke)长距离运输的酸性颗粒(li)
③这些酸粒(li)子然后由于干湿沉降(灰尘,雨水,雪等)而(er)落到地球上
④对土壤,森林,溪流和湖泊造成有害影响
4
动物
酸雨的生态效应在水生环境中(zhong)最为明显,例如溪流,湖泊和沼泽,首当其冲的便是(shi)鱼类和其他野生动物。酸性(xing)雨水流经土壤时,会从土壤黏土颗粒中置换出(chu)铝元素,然后流入溪(xi)流和湖泊中。引入生(sheng)态系统的酸越多,铝的释放量就越(yue)大。
大量的(de)铝元素又会有什么危害呢?自然界中,某些类型的动植物能够耐受酸性水和(he)适量的铝。然而其余大部分(fen)生物,则对酸环(huan)境较为敏感,并且会(hui)随着pH的下降而死亡、绝灭。
大多数生物中的年轻物种比成(cheng)年物种对环境条件更敏感。在pH值为5时,大多数(shu)鱼卵已经无法孵(fu)化。若100pH值继续降低(di),甚至成年鱼类也会死亡。
另外,一些酸性湖泊(bo)没有鱼类。其原因并不完全是鱼类的(de)耐受力问题,即使某种鱼类可以(yi)忍受适度的酸性水(shui),但它所吃的动物或植物也可能无(wu)法忍受。例如,青蛙的临界pH值约(yue)为4,但是它们的食物浮(fu)游生物却对pH值更敏感,在pH值低于5.5时可能(neng)无法生存。
正(zheng)如前文所说,生态环境是一个紧密整体(ti),其中任意一环出现(xian)了问题,也会对生态环境整体造成损(sun)害。
5
植物(wu)
在受酸雨(yu)影响的地区,枯木和萧败是代表性(xing)的“景色”。
直接原因仍旧是酸雨从(cong)土壤中浸出铝,过量铝对植物和动物有害。更重要(yao)的是,酸雨还从树木生长(chang)所需的土壤中带走了矿物质和养分,只留下褐色或枯死的叶子(zi)和枝干。
然(ran)后许多经历酸雨的森林,溪流和湖泊,若无人为干扰(rao)的条件下,这些地区的土(tu)壤可通过调节中和雨水酸碱度缓和酸(suan)雨,是具有一定自承载(zai)能力的,不会受到过重影响。
但是人类各项(xiang)工业活动日益声势滔天,严重超过了(le)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,在部分酸(suan)、铝的敏感区域,大量聚集在土壤中(zhong),破坏自然的平衡法(fa)则,导致大量植物死亡(wang)。
uv6
气候
在大气中(zhong),SO2和NOX气体可以转化为硫酸(suan)盐和硝酸盐颗粒,而某些NOX也可(ke)以与其他污染物反应(ying)形uv成臭氧。这些颗粒和臭(chou)氧的相互作用,会使(shi)空气产生一种独特的朦胧感,学(xue)名—霾。
空气中大量(liang)的粒子让大气变得浑浊,看上去具有(you)特殊的“美感”,但是(shi)吸入人体后,可是会实实在在的(de)带来损害,呼吸(xi)道受损、心血管影响等。
还有另一种气候变化(hua),会对环境造成短时间的影响(xiang),那就是间歇性酸化。冰雪消融(rong)或是倾盆大雨会导致所谓的间歇性酸(suan)化。当融化的雪或倾盆大雨带(dai)来大量的酸性沉积物土壤无法缓冲时(shi),通常湖泊可能会暂时遭受酸雨(yu)的影响,是对环境承载能力的考(kao)验。高酸度(即较(jiao)低的pH值)的持续时间(jian)虽然很短,但是依旧可能会对生态(tai)系统造成短期压力,在生态系统(tong)中可能会伤害或(huo)杀死各种生物或物种。
引起问题的(de)不仅是酸雨的酸度。酸雨还包含氮,这(zhe)可能对某些生态系统产生影响(xiang)。例如,我们沿海水域的氮污染(ran)是造成某些地区鱼(yu)类和贝类种群减(jian)少的部分原因。除农业和(he)废水外,沿海水域中,人类活动产生(sheng)的大部分氮都来(lai)自大气。
7 除了酸雨,还有(you)酸沉降
并(bing)非所有酸性沉积物都是湿的。有时灰尘(chen)颗粒也会变酸性,这称为干沉降。当酸雨和干燥的酸性颗(ke)粒落到地球上时,使颗粒呈酸性(xing)的硝酸和硫酸会(hui)降落在雕像,建筑物和其他人造结构上(shang),并损坏其表面。酸性颗粒会(hui)腐蚀金属,并导致油漆和石材更快变(bian)质,“风化”建(jian)筑物和纪念碑等的表面。
例如我国四川的乐山大佛,就曾(ceng)饱受酸雨的侵扰,乐山(shan)市是曾经酸雨污染较为严重的地区之(zhi)一,1996-2000年5年降水PH平均值5.0左右,曾有游客指出,大佛(fo)像脸上出现了黑(hei)色条纹,鼻子已经变黑,胸部和腿部(bu)也出现好几块大“伤疤”,其实都(dou)是酸雨惹的祸,大佛(fo)佛身及景区内块状粉砂岩,绝大部分(fen)均出现不同程度的(de)溶蚀剥落现象。
8
人类
对人来说,主要的危害是(shi)来源于酸雨的污染物(SO2和NOX以及硫酸盐和硝酸盐颗(ke)粒)。
SO2和NOX在大气中反(fan)应后,会形成细小(xiao)的硫酸盐和硝酸盐颗(ke)粒,人们可以轻易(yi)将其吸入肺部。科学(xue)研究表明,这些颗粒(li)与对心脏功能的影响(例如心脏病(bing)发作导致心脏病风险增加的人死亡(wang))和对肺功能的影响(例如哮喘(chuan)患者的呼吸困难)之间存(cun)在着显著关联。
也就是说(shuo),可怕的并不是酸雨,而是酸雨(yu)的“幕后真凶”,事实上,人类也曾付出(chu)惨痛的代价,一起来看世界上(shang)著名的酸雨事件。
世界上著名的酸雨事件
1948年美国多诺拉烟雾酸雨事件
1948年10月(yue)26-31日,持续的雾天使多诺拉(la)镇看上去格外昏(hun)暗。气候潮湿寒冷,天空(kong)阴云密布,在最(zui)低600米的大气层内,风力十分微(wei)弱,大多数时间无风,大气处于“热稳定”状态(tai),空气流动性降低(di),出现逆温现象。地(di)处山谷底部的多诺拉,比周围地势(shi)低约120米,几天之内,逆温(wen)覆盖了整个山谷。同时(shi),城市上空的“逆温帽”在极少的时间里比300米还低。
此外,在无风状态下,工厂的(de)烟囱却没有停止排放,排出的烟雾被大(da)量地封闭在山谷内壁和逆温顶部之间。随着大气中的烟雾越来越(yue)厚重,空气中散发着刺鼻的二氧化(hua)硫(SO2)气味,令人作(zuo)呕。并且空气能见度极低,除了(le)烟囱之外,工厂都消失(shi)在烟雾中。随之而来的是小镇中约(yue)6000人突然发病,症状为(wei)眼病、咽喉痛、流鼻(bi)涕、咳嗽、头痛、四肢乏倦(juan)、胸闷、呕吐、腹泻等。
1952年伦敦烟雾酸雨(yu)事件
1952年12月5日至9日,伦敦上空受(shou)反气旋影响,大(da)量工厂生产和居民燃煤取暖排出的废气(qi)难以扩散,积聚(ju)在城市上空。伦敦被有(you)浓厚的烟雾笼罩,交通(tong)瘫痪,行人小心翼翼地摸索前进。市民不仅生活被打乱,健(jian)康也受到严重侵害。许多市民(min)出现胸闷、窒息等不适感,发病率和(he)死亡率急剧增加。
直至12月9日,一股强劲而(er)寒冷的西风吹散了笼(long)罩在伦敦的烟雾,这场梦魇才算结(jie)束。
万幸,随着目前世界各国对环(huan)境保护的不断重视,已(yi)经很少发生大面积的酸雨危害事(shi)件了,但也深深给人类敲响了(le)警钟,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该(gai)如何平衡,发人深思!
最后,是前文的小小试题
①SO2+H20?H2SO3
②变小,
H2SO3+Cl2+H20==H2SO4+2HCl,所以(yi)pH值变小
③这个题不需要答案吧?
大家都答对了吗?
参考文献
1. Acid Rain,https://www.epa.gov/acidrain.
2.张新民,柴发合,王淑兰,孙新章,韩梅.中(zhong)国酸雨研究现状[J].环(huan)境科学研究,2010,23(05):527-532.
美编:黄紫薇(wei)
校对(dui):张腾飞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fd17.com/tech/39614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