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技术资料 > 百科知识 > 正文

救荒本草是哪(na)个朝代的(救荒本草是哪个朝代的作者)

www.fd17.com  2023-05-05 23:26  
救荒本草是哪个朝代的(救荒本草(cao)是哪个朝代的作者(zhe))-仪器仪表信息网

明朝时期,文化科技日臻兴盛。这时(shi)一前一后出现了(le)《救荒本草》和《本草纲目》两大(da)植物和本草学杰(jie)作。朱橚主持编写的《救荒本草》独具(ju)一格,告诉人们如何(he)利用自然界的植物代替(ti)食品,以度荒年。该书首开(kai)野菜著述一门,前无古人(ren),影响深远。从编写的(de)出发点和编写的内容方法来看,都与以(yi)前的本草学著作不同,无论(lun)是从普及植物学知(zhi)识,还是便利民众寻(xun)找食物,都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(yi)。

救荒本(ben)草是哪个朝代的(de)(救荒本草是哪个朝代(dai)的作者)-仪器仪表信息网(wang)

如今,物质生活极大丰(feng)富,温饱问题基(ji)本得到解决,但灾荒(huang)并没有远去,理(li)应警钟长鸣。然而,一部专门介绍野(ye)菜、用于救荒的《救荒本草(cao)》,却没有受到重视,被束(shu)之高阁。重读《救荒本草》,了解出版过程,知人(ren)论世,评价《救荒本草》,仍然有其现实意义,尤其有助于(yu)“让居民望得见山,看得见(jian)水,记得住乡愁”生态文明目标的(de)实现。

救荒本草是哪个朝(chao)代的(救荒本草是哪个朝(chao)代的作者)-仪(yi)器仪表信息网

《救(jiu)荒本草》的作者朱橚的一(yi)生充满了传奇色彩,他是明朝开(kai)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五个儿子、明成祖朱棣的胞弟。他的生母马皇后(hou)是历史上一位贤惠的女性(xing),对子女要求严格,尤其注(zhu)重对朱橚的管教。1370年,朱橚被(bei)册封为吴王,驻守凤阳。随(sui)后,他又被封为周王,1381年就藩开封,65岁时卒于开封,葬钧州(禹(yu)州)明山。

救荒(huang)本草是哪个朝代的(救荒本(ben)草是哪个朝代的(de)作者)-仪器仪表信息网

朱橚并非长子或太子,加上他有(you)才华和个性强,不太听话,他的父(fu)亲朱元璋又不怎么喜欢他,所以他(ta)的悲剧是与生俱来的。1389年,朱橚擅自离开开封到(dao)凤阳去看望生病的岳父(fu)。朱元璋闻之龙颜大怒,以此为借口(kou),随即将其流放(fang)到云南边陲。据明代李梦阳等人的(de)碑记和开封人的传说,明朝开(kai)国初期,皇帝朱元(yuan)璋还曾派人到开封“铲王气”,拆王府门楼和繁塔(ta),借以弹压周王。

救荒(huang)本草是哪个朝代的(救荒本(ben)草是哪个朝代的作者)-仪(yi)器仪表信息网

不久,燕王朱棣通过“靖(jing)难之役”,武力政变上台,朱橚恢复爵(jue)位,增加俸禄,归藩开封。但好景不长(chang),他再次遭遇手(shou)足相残之争。好在(zai)没有治罪,朱橚主(zhu)动交出护兵,出让利税,表示不顾黄河(he)一再泛滥发水的危险,在开封安居不变。同时(shi),他一再给皇帝哥哥示好(hao)献礼,包括上书《救荒本草》,终于(yu)换取一方安宁,了此坎坷(ke)一生。

“煮(zhu)豆燃豆萁,豆在釜(fu)中泣。本是同根生,相煎(jian)何太急。”只要是皇室专制(zhi),封建接班,这样的悲剧就不会有终结(jie)。

朱橚一生(sheng)不顺,多遭猜忌(ji)掣肘,徒有王子虚名。太祖朱元璋和建文帝朱允炆,先后两次治朱橚罪,两次(ci)将他流放云南。第一次是朱橚破坏了规矩,擅离(li)藩地去了凤阳;第二次获罪(zui),罪在藩王的身份和地位危(wei)及他人com,实属(shu)打击和迫害。轮到永(yong)乐帝朱棣,接到举报(bao),念自己与朱橚是一母同胞,因兄弟手足情义(yi)而宽宥之。

朱橚就(jiu)藩开封之初,推行恢复农业生(sheng)产的经济政策,兴修水利,减租减税,发放种子,做了一些有利于发展生(sheng)产的好事。当时,黄河在开封一(yi)带反复决堤,永(yong)乐皇帝曾提议他迁藩洛阳,王府都(dou)要开工建设了,他犹豫过,最后考虑到民(min)生艰难而谢恩婉拒。

朱橚在政治上受制于(yu)权力斗争和削藩的局限,动辄得咎(jiu),很难大有作为。于是,他把自己(ji)的才华贡献于医(yi)药、植物、刻书出版(ban)和文艺方面,对宗教(jiao)也多有贡献。最有创造性的贡献,是他(ta)利用自己的植物园为基地,通过(guo)实际观察和实验,组(zu)织编著和出版了杰出(chu)的野菜专著《救荒本草(cao)》。

1389年,因不守皇家规制,私自从开封到凤阳探望生病的岳父、开(kai)国功臣冯胜,朱橚(jiu)触怒太祖,被流放云南。在西南边(bian)疆,他看到当地风俗(su)落后,卫生条件差,传(chuan)染病和各种疾病肆虐流行,而各族群众(zhong)普遍缺医少药,于是,就组织周王(wang)府和他随行的医官李恒(heng)等人,编写了具有“家藏应效”、方便实用的《袖珍方(fang)》施舍民间。通过在云(yun)南的医药卫生实践,朱橚发(fa)现医术、药方大(da)有可为。流放结束回到开(kai)封之后,他又开始进行(xing)编写《普济方》的大量工作。

朱橚(jiu)信佛礼佛,出资维修开封铁(tie)塔和繁塔,在开封和修武等地,对河南(nan)多座寺庙均有施舍供奉。

周王府充(chong)分利用和弘扬了(le)开封的雕刻版画艺术,刻书印书的(de)技术相当完美。白寿彝主编(bian)的《中国通史》明朝卷,评价《普济方》是明藩刻本的代表作。

朱橚还能辞赋,作有《元宫词》百首,又名《元宫(gong)词百首》,类如《竹枝词(ci)》,专记风俗故事。

1981年春的一天,注定要石破(po)天惊。这天,开封市园(yuan)林部门在清理龙亭前潘家湖底淤泥时(shi),意外地发现了明周王府的部分遗迹(ji),从而拉开了明周王府(fu)遗址考古的序幕。

据史料记载,开封(feng)在明代为朱元璋(zhang)第五子朱橚及其后裔之封地,所建府第(di)为周王府,始建于1378年。周王府是在宋金故宫遗址(zhi)上建造的,坐北(bei)朝南,它由内(紫禁城)、外(萧墙)两座城垣组成。萧墙“高两丈许,蜈(wu)蚣木镇压,上覆琉(liu)璃瓦”,周围九里十三步,“向南(nan)是午门,东曰东华门,西(xi)曰西华门,北曰(yue)后宰门”。据说规模比(bi)宋皇宫大了将近一倍,是藩王(wang)中最宏伟的王府,俨然就是一座皇宫(gong)。

考古发掘表明,周(zhou)王府紫禁城的地面在湖底地面(mian)下1.5米~2米处,大多用青砖铺(pu)地,而重要的位置如有些(xie)房基门前则用青石条铺(pu)地。考古人员共清理出(chu)房基12座、花坛两座、排水沟两条。所清理出的房基均为高台建筑,有的台(tai)基高出当时地面1.6米。

从考古发掘(jue)来看,明周王府紫禁城北墙和宋皇城(cheng)北墙是相互叠压在一起的,这就(jiu)证实了紫禁城在宋皇宫旧基(ji)上建造而成的记载的可靠性。除了“城摞城”现象外,还在今午朝(chao)门石狮子以下约4米深处,探到了明周王府紫禁城的南(nan)门端礼门遗址。接着,紫禁城的东门礼(li)仁门和北门承智门两处遗址(zhi)也被探到。

周王在诸藩中气派大,遭皇室和皇(huang)权不满。朱元璋觉得开封王气(qi)太盛,便发兵到(dao)开封来“铲王气”。他(ta)们将周王府的银安殿拆除,把唱(chang)更楼和尊义门拆掉,东华(hua)门禁开。周王军权被削,但仍保持封号(hao),前后在这座王府里世袭相传了11代,历时265年。直到李(li)自成的起义军第三(san)次围攻开封,困守孤城的周王密令官军(jun)扒黄河用水淹起(qi)义军,不料水入(ru)开封城里,全城毁于一(yi)旦。1981年,在龙(long)亭湖里发掘到周王府部(bu)分遗址,全是断垣残壁(bi),可见当年水淹之猛。

在(zai)龙亭公园后边的“五岳真形碑(bei)”亭旁边,原有1987年所建的“开封造型植物园”,现在已经拆除。经文物勘探所证,此处正是当年周(zhou)王府“龙窝”所在。据明《如(ru)梦录》记载,明朝王府花园的(de)“龙窝”,园内尽是(shi)木香、木樨、月季、宝相等花木,茨松(song)结成楼宇,木香搭就亭棚,松狮(shi)、柏鹤迎风而动、张口展翅,活泼(po)如生。1391年年(nian)底,周王开辟“龙窝”,在内府(fu)建植物园,通过亲自观察(cha),编出《救荒本草》。

朱橚(jiu)一生诸多事业中,最有创意、最有价值者,当属《救荒本草》一书的编印。

救荒本草(cao)是哪个朝代的(救荒本草是哪个朝代(dai)的作者)-仪器仪表信息网

《救(jiu)荒本草》全书两(liang)卷,共收录食用植物(wu)414种,其中来源(yuan)历代本草旧有者138种,新增276种,新增部分约占总数的近(jin)2/3。书分草部,245种;木部,80种;米谷部,20种;菜部,46种。

朱橚作为一个皇族(zu)子弟,没有像他的(de)哥哥朱棣那样,为了取(qu)得皇权兴兵杀戮,而是(shi)潜心研究医药,并且为了(le)帮助穷苦百姓能够寻找食物度过灾(zai)荒而著书立说,其用心良苦,实(shi)在难得。后来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、徐光启在《农政全书》中都收(shou)入了《救荒本草》的(de)内容。

朱橚没有野外考察的(de)自由,“非特旨不得出城”。因此,周王府的“龙窝”植物园专门用于(yu)种植野生植物,供他观察(cha)记录。朱橚培养(yang)的野生植物四五百种,大多是靠门人从河南(nan)各地寻找移植而来的。有的植(zhi)物并不产于河南,显然是他游历和放逐(zhu)中认识而特地保留的。他派人四处采(cai)集野生植物的行动,还(hai)曾惊动了永乐皇帝,为此遭到(dao)训斥。

救荒本草是哪个朝代(dai)的(救荒本草是哪个朝代的作者)-第7张图片-仪器(qi)仪表信息网

《救荒本草》对植物的(de)描述来自直接的观察,不作繁琐的考证,只用简洁(jie)通俗的语言将植(zhi)物形态等表述出来(lai)。朱橚直接用资源调查的方法,以(yi)开辟植物园为工作基地,在栽(zai)培实验的基础上,辨别和总结出每一种野生(sheng)植物的功能和作用(yong),最为接近现代科学的(de)研究方法。书中虽然(ran)也分别提及每种野生植物的药用疗(liao)效,但药用并非重点,主旨在于救(jiu)荒救饥,为度灾荒的(de)黎民百姓提供代食品,助人于乱(luan)世中活命自保。

《救荒本草》的突出特点(dian)是图文并茂,每种植物都(dou)配以精确美观的版画插图,将实用性与(yu)艺术性融为一体,开创了民族植物学(xue)著述的新天地和新水平。明代(dai)开封的读书人李濂到山西做官(guan),他将朱橚于开封(feng)刊刻的《救荒本草》初本(ben)带到太原,于嘉靖年间重刻,并为之(zhi)作序。他在《重刻〈救荒本草〉序》中说:“是书有图有说(shuo),图以肖其形,说以著其(qi)用。首言产生之壤,同(tong)异之名,次言寒热之性,甘苦之味(wei);终言淘浸烹煮蒸晒(shai)之法。……或遇荒岁,按图而(er)求之,随地皆有,无(wu)艰得者。苟如法采食(shi),可以活命,是书也,有功于生民(min)大矣。”

朱橚在编著《救荒本草》时(shi),为什么描述一种植物要配一幅插图(tu)呢?这种做法,完全是为(wei)读者着想。《救荒本草》的读者对象是(shi)城乡老百姓,文化程(cheng)度普遍较低。所以,书中语言尽(jin)量简练、通俗明白,甚至还使用当(dang)时民间流行的简(jian)化字。突出植物图画的精准和栩栩如(ru)生,求其直观、可分辨。用现在的话说,这叫以人为(wei)本,关注民生。朱橚作为(wei)一位封建社会的王子,能够做到这一(yi)步,实在是不简单。

《救荒本草(cao)》的开创性,表现在填补学(xue)术研究空白方面(mian),它以野生植物为对象,专说可以食用的植物——野菜,而且(qie)目的是用于救荒和救饥。尤其是植物插(cha)图,《救荒本草(cao)》可以说是现代植物图(tu)谱的滥觞。

救荒本草是哪个朝代的(救荒本(ben)草是哪个朝代的作者)-第8张图片-仪器仪表信息网

17世(shi)纪后期,《救荒(huang)本草》传到了日本(ben)。它图文并茂、实用通俗、占有第一手资(zi)料切实可靠的特点,受到了习惯学习中(zhong)国本草学著作的日本学者的青睐。受朱(zhu)橚著述的影响和引导,日本(ben)学者不仅翻译和考订《救荒本草》原著,而且(qie)学习他的方法,出版了《救荒植物数十(shi)种》、《救荒略》、《荒(huang)年食量志》等书。

俄(e)国、美国和欧洲的有关学者,对《救荒(huang)本草》也分别予以很高的评价,他(ta)们认为朱橚的植物园是中世纪的(de)杰出成就。李约瑟认为朱橚和他的(de)工作班子,是中国人(ren)在人道主义领域的开拓(tuo)和贡献。他说,朱橚既是(shi)一个伟大的开拓(tuo)者,也是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。他们(men)还羡慕《救荒本草》的插(cha)图。美国科学史学者萨顿说(shuo):“了解中国艺术家优(you)秀的传统,就不难理解(jie)《救荒本草》插图的极端精美。”英(ying)国药物学家尹思博(bo)则把雁来红、马齿苋等10幅原图(tu)引入他著的《〈救荒本草〉所列(lie)的饥荒食物》里。

如需参与古籍相关交流,请回复(fu)【善本古籍】公众号消息:群聊

欢迎加入善本古籍学习交(jiao)流圈
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fd17.com/tech/36896.html

  • 上一篇:1日元=多少人民币(1港币 = 人民币)
  • 下一篇:股票加杠杆怎(zen)么操作(股票加杠杆怎么操作爫申宝证券在哪参考)
  • 打印该页 】【 关闭窗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