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寸照片(pian)的尺寸(四寸照片的尺寸是多少厘米)
来源:人民(min)日报
文创台灯、潮流玩具、主题咖啡馆(guan)……国家级非遗无锡(xi)惠山泥人——
守得住传(chuan)统 跟得上新潮(护文化(hua)遗产 彰时代新义)
“倷泥摩摩”咖啡(fei)店。
惠山泥(ni)人厂供图
核心阅(yue)读
创新传统工(gong)艺,延展产品的功能属性;开发潮(chao)流玩具,发掘古老(lao)非遗的青春模样;走进日常生活,带来(lai)更多沉浸式体验……作为首(shou)批国家级非遗,无锡惠山泥人(ren)已有400多年历(li)史。如今,惠山泥人创新呈现形式(shi)、融合现代生活,让非(fei)遗文化活起来、火下(xia)去。
当传统泥塑(su)艺术遇到现代金属制品,会发生什么(me)?
今年春节期间,在江苏省无(wu)锡市举办的“美好生活登山(shan)节”上,完赛的选手们(men)惊喜地领到一份特殊奖品——“惠山泥(ni)人奖牌”。彩绘(hui)着惠山古镇的铝合金材质奖牌(pai)上,镶嵌有小巧精致(zhi)的传统惠山泥人“阿喜”,吸引了(le)许多目光。
“这一奖牌是为登山活动定制的,我们对(dui)‘阿喜’形象进行(xing)了创新:脸蛋更圆、眉眼含笑,与金(jin)属质地相得益彰,也与惠山古镇浑然一体。”奖牌(pai)设计者、无锡市惠山泥(ni)人厂高级工艺美术师周汉庆介(jie)绍,将传统泥塑艺(yi)术与现代金属制(zhi)品相结合,让奖牌(pai)既美观又实用,兼具纪念意义和收藏价(jia)值。
奖牌的“出圈”,离不开惠山泥人手艺人和(he)相关从业者的不断努力。文创台灯(deng)、潮玩盲盒、非遗主(zhu)题咖啡馆……作为首(shou)批国家级非遗代表(biao)性项目,惠山泥人正在传(chuan)承与创新的路上越走越远。
传统工艺(yi)“牵手”金属材料
惠山泥人是用惠山黑(hei)泥制作的彩色泥塑,距今已(yi)有400多年历史,其中“阿福阿(a)喜”憨态可掬的形象十分经(jing)典。清朝时期曾有相关大小(xiao)作坊40多家,而后许多(duo)作坊一度倒闭。1954年,地(di)方政府将艺人与作坊组(zu)织起来,成立合(he)作社进行生产,1958年更(geng)名为“惠山泥人厂”,2012年成为中华老字号企业。
然而,非遗传承又遇(yu)到了新的难题。
“随着(zhe)市场变化,传统的‘阿(a)福阿喜’渐渐被各类新(xin)潮玩具比下去。”惠山(shan)泥人厂常务副总经理夏征(zheng)介绍,厂里最少时仅20个师傅,2019年之前(qian)连续多年亏损,陷入生存困(kun)境。其实,2002年变更为股份(fen)制公司后,泥人厂也曾(ceng)尝试创新,但产品设计受传统思路(lu)局限,仍以“阿福阿喜”和戏曲人物等(deng)经典形象为主,创新始终“小打小闹”,开发出(chu)的文创产品大多也未离开摆件这一传(chuan)统功能。
创(chuang)新,迫在眉睫。
2020年,惠山泥人厂(chang)开始结合节庆活(huo)动、传统民俗等探索非遗(yi)保护与创新的新路径。
延展产品的功能属性是第一(yi)步。以奖牌的创制为例,周汉庆介绍(shao),惠山周围的稻田中,有种(zhong)“搓而不纹,弯而不断,干而不裂”的黑色黏土。团队延续这一原料,用(yong)黑泥手工捏出4寸(cun)大小的“阿喜”后,开(kai)模“复刻”出尺寸统一的泥坯。两(liang)种材料的融合如何实现?为了泥人与(yu)金属的第一次“牵手”,周汉庆和同事们尝试了近10种胶水,在半个月内赶制出(chu)1200枚奖牌。
此外,工艺师们还研发(fa)出一系列美观又实用的物件(jian):一轮印着水墨(mo)画的皎洁圆月前,用泥塑制成的“嫦娥”独倚栏杆(gan),按下开关,点亮“圆月”,中秋定(ding)制款台灯展现眼前(qian);一只红色泥塑小兔在球形的玻璃(li)罩中,它不仅是八音盒、小夜灯,还是一个“大展宏兔”加湿器(qi)……这些巧思,出自惠山泥人厂44岁(sui)的高级工艺美术师周璐之手。
“灵(ling)感源于日常生活,只要找到连接(jie)点,传统泥人也(ye)可以与现代生活相(xiang)结合。”周璐说(shuo)。
时尚元素“碰撞”非遗文化
嘟嘟脸、背带裤,这是大阿福?不,这是潮流(liu)玩具“倷泥摩摩”。
“在传承经典形象的(de)同时,我们也想做一款年轻人喜爱(ai)的潮玩盲盒。”惠山泥人厂(chang)的文创团队经过调研,了解到90后、00后年轻人更喜欢具有时(shi)尚气息、个性鲜明的人(ren)物形象,便与一家设计公(gong)司合作,对“阿福阿喜”进(jin)行挖掘,前后修改了数十(shi)版方案。
惠山泥人厂副总经理王杰拿(na)出当时的设计图纸:“最终提取出圆脸(lian)、发髻、肚兜这3个(ge)有辨识度的元素加以二次创新(xin)——女孩发髻上(shang)增加发带、男孩(hai)穿着时尚的背带裤。
潮玩的名字来自一名本土音乐人为(wei)泥人创作的主题曲,团队发现用无锡(xi)话讲惠山泥人时发音像NANIMOMO,节奏轻快又有潮(chao)流感。经过讨论,潮玩的新(xin)形象取名为倷泥摩摩(NANIMOMO)。
团队结合无锡本土(tu)美食设计系列主题盲盒,一经推(tui)出,便在线上线下受到欢迎(ying),月销量最高时达1万盒(he)。
开发文(wen)创,一度也面临不同声音(yin)。“我担心这一步迈得太大。”夏(xia)征是从业30多(duo)年的高级工艺美com术师,使用PVC新(xin)材料、进行3D打印批量生产的潮玩,是否会超越传统的边界?迎合市(shi)场是否会“拉低”惠山泥人的品(pin)质和文化定位?夏征等从(cong)业者在思考。
然而,老(lao)师傅们的看法也在逐渐发生改(gai)变。“以前,惠(hui)山泥人的订单每(mei)月一两万元,2020年以来逐步(bu)增加,现在稳定在每月20万(wan)元。”夏征了解到(dao),许多年轻人、外地游客在买了盲(mang)盒后,开始好奇和关注其(qi)背后的非遗文化:“原来这就是惠山泥(ni)人。”
王杰坦言(yan),从实践来看,惠山泥人给了潮玩(wan)产品文化底蕴,而网红产品又让非(fei)遗焕发活力,两者(zhe)互为支撑、互相反哺(bu)。现在,惠山泥人厂(chang)扭亏为盈,去年还新招了4名00后学徒,非遗技艺后继有人。“我们(men)要守得住传统,也能跟得上新潮。”夏征说,如今,传统惠山泥人与倷泥摩(mo)摩在产品设计上互(hu)相启发借鉴,让老技艺焕发新活力。
沉浸体验“解锁”消费场景
周末,无锡(xi)南长街一间紧邻古运河(he)的咖啡店。顾客(ke)赵女士翻开菜单,上面罗列着“阿福摩(mo)卡”“阿喜拿铁”“泥人美式”……店长马柯热情地介(jie)绍:“我们是‘倷泥摩摩’咖啡店。”
“惠(hui)山泥人,以前我只(zhi)在图片上看过,没想到还能跟咖啡结合。”在店长的(de)提示下,赵女士注意(yi)到,这间咖啡店的与众不同:江南园(yuan)林式的门窗下,摆放(fang)着一排“大阿福”;地板和桌布的颜色,都是(shi)经典的“泥人红(hong)”;桌椅左侧是一排排倷泥摩摩文创专(zhuan)柜;对面的展示区,还有一名老(lao)师正在现场捏泥人。
赵(zhao)女士选择了“咖啡+体验(yan)”套餐:除了喝咖啡(fei),还能学习“捏泥人”的简单操作。
“我叫朱雪琴(qin),来自惠山泥人厂,从事这(zhe)项工作30年。现在我一边在咖啡店教捏(nie)泥人,一边赶制厂里订单。这些大大(da)小小的泥人,就是客人订(ding)购的产品。”现场老师这样介绍(shao)自己。
“好酒也怕巷子深。非遗(yi)的保护传承和发展,除了将人(ren)请进来,也要主动走出去。”王杰说,尝试“咖啡馆+泥人体验店”,不(bu)仅因为咖啡馆氛围轻松休闲,客人停留的时间更充裕(yu),还考虑到业态模式的可复制性。
马柯介绍,对于这一(yi)非遗项目的开发,无锡(xi)市政府还给予专项补贴,店铺租金低(di)于周边价格一半以上。目前,每天店里(li)客流约200人次,周末、节假日可达(da)500人次。在无(wu)锡,“倷泥摩摩”咖啡店已经陆续(xu)开了10家,分布(bu)在历史文化街区(qu)、公园等多个场所。
“从拓展功能性(xing),到解锁新材料新工(gong)艺,再到走进人们的生活,惠山泥人(ren)的非遗创新始终在路上。”王(wang)杰说,下一步还将(jiang)与食品、文创、服装类大(da)型连锁品牌合作,以传统又现代的面貌(mao)、丰富且沉浸的体验,让更多人了解(jie)泥人、传承非遗(yi)。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fd17.com/tech/36758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