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技术资料 > 百科知识 > 正文

赤壁的(de)写作手法(赤壁的手法及感情)

www.fd17.com  2023-05-18 08:51  
赤壁的写作手(shou)法(赤壁的手法(fa)及感情)-仪器仪表信息网(wang)

16.阅读下面的(de)宋词,完成小题。

桂枝香(xiang)·金陵怀古

王安石

登临送目,正故国晚秋,天气初肃。千里澄(cheng)江似练,翠峰如簇。归帆去棹(zhao)残阳里,背西风,酒旗(qi)斜矗。彩舟云淡,星河鹭起(qi),画图难足念往昔(xi),繁华竞逐,叹门外楼头,悲恨相续。千古凭高对此,漫嗟荣辱(ru)。六朝旧事随流水,但寒(han)烟衰草凝绿。至今商女(nu),时时犹唱,后庭遗(yi)曲。

下列的理解与分析,不正确(que)的一项是( )

A.本词上片(pian)侧重写景,以“登临送目”起笔,为词拓出一个高远(yuan)的视野:以“画图难足”作结,道(dao)出金陵美景是难以用画笔完美地(di)描绘出来的。

B.“千里澄江似练,翠峰如簇”,这(zhe)是全景式的扫描,目极千里,澄澈(che)的江水好像一匹绵延的白绢,青翠的山峰犹如林立的(de)箭头,景象开阔高远。

C.词的(de)下片借古抒怀,感叹六朝竞逐奢(she)靡繁华而相继灭亡(wang),并陈说空叹兴亡荣辱其(qi)实没有意义,只有奋起变革,有所作为(wei),才能避免重蹈覆辙。

D.全(quan)词立意新颖,直抒胸臆,词(ci)人在对金陵美景的赞美中、在陶醉于商(shang)女所唱后庭遗曲的旋律中表达了对当(dang)时朝政的担忧和对国家大事的关(guan)心。

【答案】D

【解析】

【详解】

本(ben)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诗歌(ge)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(li)。

D.“直抒胸臆”错误,此词(ci)通过对金陵(今江苏南京)景(jing)物的赞美和历史兴亡的感喟,寄托(tuo)了作者对当时朝政的担忧和对国家政(zheng)治大事的关心,而不是“直抒胸臆”。

故选D。

17.阅读下面这首宋词,完成下面(mian)小题。

永遇乐·京口北固亭怀古(gu)

[宋]辛弃(qi)疾

千古(gu)江山,英雄无觅孙仲谋处。舞榭歌台,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(qu)。斜阳草树,寻常巷陌,人道寄奴曾住(zhu)。想当年,金戈铁马,气吞万里如虎。

元嘉草草,封狼居胥,赢(ying)得仓皇北顾。四十三年,望中犹记,烽火扬州路。可堪回首,佛狸祠下,一片神鸦社鼓。凭谁问:廉颇老矣,尚能饭否?

下列对《永遇乐·京口北固亭怀(huai)古》的赏析,不正确的一项是( )

A.“千古江山”,用“千古”修饰“江山”,表现出深沉的古今兴亡(wang)之感,蕴含着对南宋国势日益衰微的深(shen)切忧虑。

B.“英雄无觅,孙仲谋处”,既是赞美历史上的孙权,表(biao)达对英雄的敬仰,更为现(xian)实中没有孙权这样的英雄而深表(biao)遗憾。

C.“元嘉草草,封狼(lang)居胥,赢得仓皇北(bei)顾”,以当年刘(liu)义隆草率出兵遭到惨(can)败的历史教训,警(jing)告当权者切勿草率出兵(bing)。

D.“凭谁问:廉颇老矣,尚能饭否(fou)”,运用廉颇的典故(gu),直抒胸臆,表(biao)达自己不被重用的愤慨,深(shen)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。

【答案】D

【解析】

【详(xiang)解】

本题(ti)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表现手法(fa)的能力。

D.“直抒胸臆”错,用廉颇遭谗但尚有人来问,与自己(ji)二十多年被人遗忘相比,含蓄地抒发自己(ji)无用武之地的悲愤。

故选(xuan)D。

18.对下面一首诗词曲的赏析,不恰(qia)当的一项是( )

涉江采芙蓉

《古诗(shi)十九首》

涉江采芙蓉,兰泽多芳草。

采之欲遗(yi)谁?所思在远道。

还顾望旧乡,长路漫(man)浩浩。

同心(xin)而离居,忧伤以终老。

A.首句的(de)“芙蓉”即荷花,以出淤泥而不染(ran)的荷花入诗,营造清幽、高洁的意境。

B.“采之欲遗谁(shui)?所思在远道。”这两句诗点明了思妇(fu)的忧思来源于对丈夫的思念。

C.此诗是一首工整的五言格律诗,也是《古诗十九首》中描(miao)写怀乡思亲的代表作。

D.全(quan)诗运用借景抒情及白描的艺术手法,抒写了漂泊异地失意者(zhe)的离别相思之情。

【答案】C

【解析】

【分(fen)析】

【详(xiang)解】

本题考查学生分(fen)析理解诗歌内容的(de)能力。

C.“工整的五言格律诗”错(cuo),这是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,中间(jian)两联不对仗,属于(yu)古体诗。

故选(xuan)C。

19.对下面诗词赏析不正确(que)的一项是( )

江城子·乙(yi)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(meng)

苏轼(shi)

十年生死两茫茫,不思量,自(zi)难忘。千里孤坟,无处话凄(qi)凉。纵使相逢应不识,尘满面,鬓如霜。

夜来幽梦忽还乡,小轩窗(chuang),正梳妆。相顾无言,惟有泪千行。料得年年肠断处,明月夜,短松冈(gang)。

A.这首(shou)词是“记梦”,明(ming)确写了做梦的日子,但(dan)只有下片五句是(shi)记梦境。

B.“纵使”句设想相逢情景,以(yi)自己的沧桑困顿进一步(bu)渲染对亡妻的眷恋。

C.“相顾无言”句(ju)以夸张手法摹写梦(meng)中之境,以千行之泪,反衬相聚的欢欣。

D.结尾三句从(cong)对面着笔,设想亡妻月夜(ye)凄凉心境,以寓自(zi)己深切悼念之情。

【答案】C

【解(jie)析】

【详解】

本题考查学生理(li)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。

C.“反衬相聚的欢欣”理解有误,词的下片采用白描手(shou)法,出语如话家常(chang),却字字自肺腑出,平淡中寄寓(yu)着真淳,衬托出对亡妻的思念,加深(shen)全词的悲伤基调,并非(fei)“相聚的欢欣”。

故选C。

20.阅读下面这首宋词(ci),完成小题。

扬州(zhou)慢·淮左名都

姜夔

淳熙丙申至日,予过维扬。夜雪初霁(ji),荠麦弥望。入其城,则(ze)四顾萧条,寒水自碧,暮色渐起,戍角悲吟。予怀怆然,感慨今昔,因(yin)自度此曲。千岩老人(ren)以为有"黍离"之悲也。

淮左名都,竹西佳处,解鞍(an)少驻初程。过春(chun)风十里,尽荠麦青青。自胡马窥江(jiang)去后,废池乔木,犹厌言兵。渐黄昏(hun),清角吹寒,都在空城。

杜郎俊赏,算而今重到须惊。纵豆蔻(kou)词工,青楼梦好,难赋深情。二十四(si)桥仍在,波心荡冷月无声。念桥边(bian)红药,年年知为(wei)谁生。

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,不(bu)正确的一项是( )

A.上阕描写词人亲(qin)眼目睹扬州城如今凋残和败坏(huai)的景象,“自胡马窥江去(qu)后,废池乔木,犹(you)厌言兵”用移情手(shou)法写出了人民的苦(ku)难和胡人的罪恶(e)。

B.上阕(jue)今昔对比,用反衬手法来写景抒情,上(shang)片用今日的“空城”来反衬昔日的(de)“名都”;昔日“春风十里扬(yang)州路”和今日的荒凉景象形(xing)成鲜明对比。

C.下阕运用杜(du)牧的典故,杜牧虽是俊才情种,但(dan)当他面对眼前的凋残破败的(de)景象,必不能写(xie)出昔日的款款深情来,深化(hua)了“黍离之悲”的主(zhu)题。

D.本词造境清雅空灵,用“犹厌言(yan)兵”表现兵燹后的残破,用杜郎名句表现扬州昔日的繁华,用“波心荡”“冷月无声”表现(xian)清幽伤感的气氛(fen)。

【答案】B

【解析】

【详解】

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(shi)歌内容,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(de)能力。

C. “上片用今日的‘空城’来反衬昔日的‘名都’”错(cuo),应该是用昔日的“名都(dou)”反衬今日的“空城(cheng)”,衬托出今日扬州城的荒凉。

故选C。

阅读下面这首(shou)唐诗,完成下面小题。

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(lin)(其五)①

杜甫

剩水沧(cang)江破,残山碣石开。

绿(lu)垂风折笋,红绽雨肥梅。

银甲(jia)弹筝用,金鱼换酒来。

兴移无洒扫,随意(yi)坐莓苔。

注①:何将军,郑广文好友。

1.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(he)赏析,不正确的一项是( )

A.诗人与郑广文满怀兴致而来,初见“剩水”“残山”,心中难免有凄凉之感。

B.颔联将“绿”“红”前置,句(ju)法灵动,突出了“折笋”“肥梅”给(gei)人的视觉冲击。

C.第六句中的“金鱼”是何将(jiang)军的配饰,“金鱼换酒”写(xie)出何将军好客及嗜酒豪兴。

D.本(ben)诗中诗人山林做客显得放松随意(yi),与《客至》中诗人因菜少酒陈(chen)略显歉意不同。

【答案】A

【解析】

本题考查学生鉴(jian)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(li)。

A.“心中难免(mian)有凄凉之感”错误。“剩水”指园中(zhong)水塘之水,“残山”指园中假山,这些是园中的景致,并非表现了山水残破之景。这两句(ju)展现了雄阔的气势(shi),而非体现凄凉之感。

故选A。

阅读下面(mian)这首宋诗,完成下列小题。

晚泊①

陆游

半世无归似转蓬(peng),今年作梦到巴东。

身(shen)游万死一生地,路入千峰百嶂中。

邻舫有时来乞火,丛(cong)相无处不祈风。

晚潮又泊淮南岸,落(luo)日啼鸦戍堞②空。

【注】①陆游因“力说张浚用(yong)兵”的罪名被罢黜,闲居四年后被任(ren)命为夔州通判,此诗即作于(yu)赴任西行途中。②堞:城(cheng)上的短墙。

2.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(he)分析,不正确的(de)一项是( )

A.诗歌开篇用了比兴的手法,写(xie)出了诗人入蜀的原因,引出(chu)了后文写自己的心情。

B.本诗构思巧妙,颈联才通过泊船时(shi)的一件小事及眼(yan)前的景色正式人题写“晚泊”。

C.颔联实写了(le)蜀地“万死一生”“千峰百(bai)嶂”的恶劣环境,侧面烘托诗人的心情(qing)。

D.尾联夜泊淮(huai)南,写出落日啼鸦,渲染出凄凉的气氛,烘托诗人悲伤(shang)的心情。

【答(da)案】C

【解析(xi)】

本(ben)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(xue)作品的形象、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。

C.“颔联实写了……”错误,首联说“今年作梦到巴东(dong)”,可知下面不是实写,而是作者的想象之景。

故选(xuan)C。

阅读下面这首唐诗,完(wan)成下面小题。

洛中晴月送殷四①入(ru)关

刘希(xi)夷②

清洛浮桥南(nan)渡头,天晶万里散华洲。

晴看石濑③光无(wu)数,晓入寒潭浸不流。

微云一点曙烟起,南陌憧(chong)憧④遍行子。

欲将此意与君论,复道(dao)秦关尚千里。

【注释】①殷四:诗人的(de)同乡晚辈。②刘希夷,初唐(tang)诗人。③濑:从沙石上流过的急水。④憧憧:往来不(bu)定的样子。

3.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(he)赏析,不正确的一项是( )

A.首联呼应题目,点明了(le)送别的地点、天(tian)气情况,为下文(wen)送别做了铺垫。

B.“晓入寒潭”“曙烟起”描写了冷寂、朦胧的景象,烘托(tuo)了离别时的伤感。

C.第五句“微云(yun)一点”描绘了天边淡淡的、细微的(de)云色,突出了天“晴”。

D.本诗中诗人对友人充满不舍(she)之情,可又想到路途(tu)遥远而不能再挽留(liu)他。

【答案】B

【解(jie)析】

本题考查学生(sheng)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、思想情感、表达技巧等(deng)的能力。

B.“描写了(le)冷寂、朦胧的景象,烘托了离(li)别时的伤感”错,本诗(shi)描写的离别时的天气情况以(yi)“晴”为主,所以用“冷寂”来形容“晓入寒潭”的景象不(bu)妥,同时此处的景画也没有烘托离(li)别时的伤感之情,这首送(song)别诗只表达了依(yi)依不舍的深情和因路途遥远(yuan),宜早上路的谆谆劝导(dao)之意,没有伤感之意。

故选B。

阅读下面这首唐诗,完成下面小题。

赤壁歌送(song)别

李白

二龙争战决雌雄,赤壁(bi)楼船扫地空。

烈火张天照(zhao)云海,周瑜于此破(po)曹公。

君去沧江望澄碧,鲸(jing)鲵唐突留馀迹。

一一书来报故人,我(wo)欲因之壮心魄。

4.下列对这(zhe)首诗的理解和鉴赏,不正确的一项是( )

A.首联艺术地表现赤壁之战,曹(cao)军的水上阵地,自谓坚如金城。不料(liao)这阵“地”顷刻间(jian)就被横“扫”一“空”。

B.颔联“张”“照”二字,渲染了吴军的攻势,是对(dui)古战场上赤焰烧天,煮水(shui)蒸云,一片火海景象的写照(zhao)。

100

C.颈(jing)联中,“鲸鲵”喻指曹操倚仗权势,想(xiang)吞食东吴,以此典故割裂了前文咏(yong)史的情感线索,回到送别中(zhong)来。

D.后四句(ju)有感而发,诗人希望友人此去(qu)看到大战时留下的遗迹(ji)后,将实地的观感一一写信(xin)给诗人,以“壮心魄”。

【答案】C

【解(jie)析】

本题考查学生(sheng)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诗歌艺术特色的能(neng)力。

C.“以此典故割(ge)裂了前文咏史的情感线索”分(fen)析错误,诗人在(zai)送别的诗行中,并没有完全割裂(lie)咏史的情感线索(suo),他的创作意图在于把歌咏赤壁和送别(bie)友人这两个内容(rong)艺术地统一起来。

故(gu)选C。

阅读下文,完成下(xia)面小题。

浣溪沙

苏(su)轼

游蕲水清泉寺,寺临(lin)兰溪,溪水西流(liu)。

com

山(shan)下兰芽短浸溪,松间沙(sha)路净无泥,潇潇暮雨子规啼。

谁道人生无再少?门(men)前流水尚能西!休将白发唱黄(huang)鸡。

5.对这首词(ci)的赏析,不正确的一项是( )

A.全词情景交(jiao)融,恬淡优美的景(jing)色,富有情趣的语言,充满人生(sheng)哲理的议论,表现了词人执着(zhe)生活、呼唤青春的(de)情怀。

B.上(shang)阕写景,山下小溪边,长着(zhe)矮小娇嫩的兰草,松间沙路洁净(jing)无尘,画面清新优美,淡雅宁静。

C.“潇潇暮雨(yu)子规啼”一句写黄昏时潇潇细雨(yu)中杜鹃的啼叫声,正所谓鸟鸣山更幽,突出了(le)环境的静谧。

D.下阕转入抒怀,“门(men)前流水尚能西”句,写(xie)词人由西流的溪水,想到“人生无再少(shao)”,因此为时光流逝、人生短暂而叹息。

【答案】D

【解析】

本题(ti)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(neng)力。

D.“写词人由西流的(de)溪水,想到‘人生无再少’,因此为时(shi)光流逝、人生短暂而叹息”错。作品(pin)下片抒情,富有哲理,振奋人心。结尾两句写溪水西流(liu)的现象,即景生感,借景抒怀(huai),自我勉励,表达出词(ci)人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、自强不息的(de)精神。

故选D。

阅读下面这首唐诗,完成下面(mian)小题。

宿五松山下荀媪(ao)家①

李白

我宿五松下,寂(ji)寥无所欢。

田家秋作苦(ku),邻女夜舂寒。

跪进雕胡②饭,月光明素盘。

令人惭漂母③,三谢(xie)不能餐。

[注]①此诗作于李白晚年参加永王(wang)李璘的起兵失败之后。②雕胡(hu):菰米,秋季结实,色白而滑,古人(ren)当作美食。③漂母:出自《史记·淮阴侯列传》,指馈赠食物。韩信贫(pin)贱时,有一位在江边漂洗丝絮(xu)的老妈妈见他饥饿(e),便拿饭给他吃。他(ta)富贵后,送给漂母千金表示感谢(xie)。

6.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(xi),不正确的一项是( )

A.首联即题而咏,交代(dai)夜宿荀媪家,“寂寥”二字既写出了诗(shi)人的孤寂落寞之感(gan),也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。

B.颔联由点及面(mian),写尽农家的酸辛悲苦(ku)。一“苦”一“寒”,语义双关,耐人寻味,折射出诗人的(de)悲悯情怀。

C.颈联写(xie)荀媪对诗人的热情(qing)款待。白色盘子里的菰米饭在月光的映(ying)照下格外耀眼,荀媪的善良、诚挚把诗人深深感动(dong)了。

D.全诗即事抒(shu)情,风格朴素自然,于不事雕琢的平铺直叙中颇见神韵,在(zai)以豪迈飘逸风格为主的(de)李白诗歌中别具一格。

【答案】B

【解析】

本题考查学(xue)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(he)赏析能力。

B.“由点及面”错,由诗句“田家秋作(zuo)苦,邻女夜舂寒”中先“田家”后(hou)“邻女”可知,作者先写“田家”,是面,然后(hou)写“邻女”,是(shi)点,叙述顺序是从面到点的(de)。

故选B。

阅读下面这首诗词,完成下列小题。

次韵尹潜①感怀

陈与义②

胡儿又看绕(rao)淮春,叹息犹为国有(you)人。

可使翠华周宇县(xian),谁持白羽静风尘?

五年(nian)天地无穷事,万里江湖见在身。

共说金陵龙(long)虎气,放臣迷路感烟津。

【注】①尹潜,即周莘,是(shi)陈与义的诗友。②陈与义,宋(song)朝诗人,少即有才名。此诗写于1129年。诗人避乱襄汉,转徙湘湖(hu)之际。当时金兵南下,连陷三(san)州。

7.下列对这首诗(shi)的理解,不正确的(de)两项是( )

A.首联诗人用虚(xu)实结合的手法描写了金人南犯(fan)的情景,表达了他为自己是(shi)一个有国家的人(ren)感到幸运的感情(qing)。

B.颔联使用了借代的手法。“翠(cui)华”是皇帝仪仗中用翠鸟羽为饰的旗,常用来指皇帝。

C.诗人用“风尘”比喻战乱,与戴叔伦诗句(ju)“山中旧宅无人住,来往风(feng)尘共白头”中“风尘(chen)”之意相同。

D.颈联(lian)上句言五年间国多战乱,下(xia)句叹自己行万里路奔走于(yu)江湖,两句形成因(yin)果关系,对仗工整,一气(qi)呵成。

E.尾联中“共说”一词(ci)照应文题,表明诗人与尹潜都(dou)主张定都南京。

【答案】AC

【解析】

本题考查学(xue)生对诗词内容、技巧以及情感的(de)综合把握能力。

A.“表达了他为(wei)自己是一个有国家的人感到幸运的感情(qing)”分析错误,“为国(guo)有人”指成为对国家有(you)用的人。

C.“与戴叔伦诗句……之意相同”错(cuo)误,戴诗中的风尘指尘事、平庸的事。

故选AC。

阅读下面这首唐(tang)诗,完成下面小题。

题弟侄书堂

唐·杜荀鹤①

何事居穷道(dao)不穷,乱时还与静时同。

家山虽在(zai)干戈地,弟侄常修礼乐风(feng)。

窗竹影摇书(shu)案上,野泉声入(ru)砚池中。

少年辛苦终身(shen)事,莫向光阴惰寸功。

【注】①杜荀(xun)鹤,晚唐诗人。曾经历黄(huang)巢之乱。

8.下列对这(zhe)首诗的赏析,不正确(que)的一项是( )

A.首句两个“穷”字含义不同。前者指“生活贫穷”,而后者则作“缺少”讲。

B.颔联上(shang)下两句形成对比,以战乱中(zhong)社会的纷扰反衬了弟侄静心好学尚(shang)礼的品格。

C.尾联是对侄子的慰勉之辞,作者以长辈的身份直抒胸(xiong)臆,赞美并鼓励(li)了弟侄。

D.这首诗语言上(shang)通俗浅近,平易自然,仿佛从诗(shi)人心中流出,没有雕琢的痕迹(ji)。

【答案】A

【解析】

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(shi)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。

A.“前者指‘生活贫穷’”错(cuo)误,此处是指“不得志的困境”,“居穷道不穷”是说人处于困境仍注(zhu)重修养。

故选A。

阅读下(xia)面这首宋词,完(wan)成下面小题。

诉衷(zhong)情①

王安石

练巾藜杖白(bai)云间,有兴即跻攀(pan)。追思往昔如梦,华毂②也曾(ceng)丹。尘自扰,性长闲,更无还。达如周(zhou)、召③,穷似丘、轲④,只(zhi)个山山。

【注】①此词写于元(yuan)丰五年(1082),王安(an)石晚年从朝廷罢归金陵钟山。②华毂(gu):华美的车子。③周、召:辅佐周成王的周公姬旦、召(zhao)公姬奭。④丘、轲:儒家圣贤孔(kong)子、孟子。

9.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(jie)和赏析,不正确的一项是( )

A.上片前两句写词人头戴白(bai)巾,手持藜杖,登上钟山(shan)优游,乐而忘返,过着一种清高洒脱的(de)生活。

B.上片后两句词人由现实(shi)追思往昔,以前身居高位的生活与当前(qian)徜祥山水的境况相比,恍如一梦。

C.词人爱好闲静,不愿受到尘俗纷扰,“更无(wu)还”一句表明终老于钟山,不再回到尘世的决绝。

D.尾句“只个山山”不仅(jin)呼应首句,并且词约旨远,反映了(le)词人对被罢官的愤(fen)恨和对人世变幻的感(gan)伤。

【答案】D

【解(jie)析】

本题考查(cha)学生鉴赏诗歌的(de)形象、语言和表达(da)技巧的能力。

D.“反映了词人对被罢(ba)官的愤恨和对人世变幻的感伤”错(cuo)。尾句“只个山山”,既反(fan)映了他对钟山风(feng)光的欣赏和倾慕,又表达了(le)他以穷为乐的超俗和自慰(wei),还隐隐透露出他对穷达悬殊的怅惘和(he)对人世变幻的慨(kai)叹。

故选D。

阅读下面两(liang)首宋词,完成下面小题。

菩萨蛮·舂陵迎(ying)阳亭

(南宋)赵师侠

西风又老潇湘树。翩翩黄(huang)叶辞枝去。斜日淡云笼。溪(xi)山烟霭中。危阑闲独倚。縠浪①连(lian)天际。残角起江城(cheng)②。书空征雁横。

苏幕遮·怀旧

(北宋)范仲淹(yan)

碧云天(tian),黄叶地。秋色连波(bo),波上寒烟翠。山映斜阳天接水,芳草(cao)无情,更在斜阳(yang)外。

黯(an)乡魂,追旅思。夜夜除非,好梦留人睡。明(ming)月楼高休独倚,酒(jiu)入愁肠,化作相思泪。

(注)①縠浪:波浪(lang)。②南宋抗金将领岳飞(fei)曾在此兴师北伐。

10.下列对诗的(de)理解和赏析,不正确的一项是( )

A.《菩萨蛮》上阕写亭中所(suo)见之景。西风、黄叶、斜阳、溪山(shan)、烟霭,构成一幅凄凉、萧瑟(se)、朦胧的秋日黄昏(hun)景象。

B.《苏幕遮》上阕写辽阔多彩的秋景。湛碧的高天、金黄(huang)的大地、淼淼秋(qiu)水、翠色寒烟,壮丽阔远,顿生(sheng)衰飒悲苦之感。

C.《菩萨蛮》下阕三、四两句,诗人身处舂陵,见征雁横空,隐约听(ting)残角之声,视听结合,更添(tian)中原难复的家国愁绪。

D.“山映斜阳天接水,芳(fang)草无情,更在斜阳外(wai)”,借芳草怀远,兴寄离(li)愁,以无情衬出有情,化景物为(wei)情思。

【答案】B

【解析】

本(ben)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(ge)内容和鉴赏诗歌的艺(yi)术手法的能力。

B.“顿生衰飒之感”错误。上片描写(xie)的秋景阔远秾丽,毫无衰飒情味。

故(gu)选B。

11.阅(yue)读下面这首唐诗,完成下面(mian)小题。

赠别郑炼赴襄阳

杜甫

戎马交驰际,柴门老(lao)病身。

把君诗过日①,念此别惊神。

地阔峨眉晚,天高岘首春②。

为于耆旧内③,试觅姓庞人④。

【注】①把:握,执。②岘(xian)首山,在襄阳。③耆(qi)旧:年高望重的人。④姓庞人:指庞(pang)德公,汉末襄阳高士。

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(shang)析,不正确的一项是( )

A.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(shi)代背景和诗人年老(lao)多病的艰难境况。

B.虽然(ran)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,但面对离别,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。

C.诗人请(qing)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(gong)那样的高士,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(yi)。

D.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,格律谨严,比(bi)较典型地体现了杜(du)甫诗的风格。

【答案】B

【解析】

【详解】

本题(ti)考查学生评价诗歌(ge)思想内容和情感(gan)的能力。

B.“面对离别,诗人还是(shi)感到心惊神伤”鉴赏错误。“念此(ci)”的“此”应结合首联中“戎马交(jiao)驰际,柴门老病身(shen)”一起理解,诗人不是为离(li)别“心惊神伤”,而是想到在此战乱时期,自己(ji)又年老多病,一别将再难(nan)相见,故此“心惊神伤”。

故选B。
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fd17.com/tech/38337.html

  • 上一篇:台币1万等(deng)于多少人民币(台币万等于多少人民币多少)
  • 下一篇:华海清科股份(fen)有限公司(北京华海清科股份有限公司)
  • 打印该页 】【 关闭窗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