洛阳是哪个(ge)朝代的首都(开封是哪个朝代的首都)
本 文 约 5000 字 阅 读(du) 需 要 13 min
若(ruo)问古今兴废事,请君只看洛阳城。
今河南洛阳市境内,有两处古洛阳城遗址静静矗立,悄然记(ji)录着繁华过往。相较于隋(sui)唐洛阳城遗址的雍容华贵,汉(han)魏洛阳城遗址却显(xian)得更加沧桑,充满历史的(de)厚重感。白云苍狗,繁(fan)华易逝。这座始建于西周时的古(gu)城,曾在540余年的(de)都城岁月中几经沉浮、屡遭损(sun)毁;所幸其生机不绝,并先后成为东周、东汉(han)、曹魏、西晋和北(bei)魏等多个政权的首都(dou)。
汉魏(wei)洛阳城遗址。来源/纪录(lu)片《国宝档案》截图
其中(zhong)一道“生机”,来(lai)自于三国时代的(de)曹魏政权。昔董(dong)卓入京,废帝鸩后,又避关东联军之伐(fa),于退守长安前纵火洛(luo)阳,“悉烧宫庙官(guan)府居家,二百里内无复孑遗”。千(qian)年古都,付之一炬;以致汉献(xian)帝东归后,也只(zhi)能暂住在城西故中常侍赵忠宅。而(er)洛阳宫之重建,便始(shi)于武帝曹操、成于文帝曹丕(pi)、兴于明帝曹叡。
建安元年(nian)(196),曹操迎天子至许,“奉天(tian)子以令不臣”,借颍川之利经略河南(nan)。九年(204),曹操破冀州、拔(ba)魏郡,下邺城,逐渐将政治、军事重(zhong)心转移至邺;至十八年(213),曹操“进公爵为魏王”,建魏王(wang)国,“始建魏社(she)稷宗庙”。尽管如此,曹丕在取代汉(han)祚后,仍将首都定在了洛阳。
兜(dou)兜转转十几年,洛阳(yang)再次胜出。它到底有什么魅力,能让(rang)曹丕放弃经营十几年的(de)邺城而再次选择它呢?
如何选择都城(cheng)说是“放(fang)弃”,倒也不妥。因(yin)为曹魏名义上的都城,共(gong)有五个。
案《三国志·文帝(di)纪》:“(曹丕)改许县为(wei)许昌县。”裴松之注引《魏略》曰:“改长安、谯、许昌、邺、洛阳为五都……”可知曹魏五都分(fen)别为谯、许、邺、长安、洛阳。除首(shou)都洛阳外,其余四都可理解为“陪(pei)都”。
曹魏的五个都(dou)城。底图/谭其骧《中国历史地(di)图集》
为什么要选择这五个地方(fang)?郦道元《水经注·浊(zhuo)漳水注》载:“魏因汉祚,复都洛阳(yang),以谯为先人本国,许昌为汉之(zhi)所居,长安为五京之遗迹(ji),邺为王业之本基,故号五com都。”长安不仅是西汉首都,还是挟制关(guan)中、陇右地区的军事重镇(zhen),战略意义可见一斑;只是谯县虽为曹氏祖地,却(que)并无太大作用,当为曹魏迎合(he)汉代颇为流行的五(wu)行学说而设。
与之相(xiang)比,许、邺、洛(luo)阳三都曾做过曹魏政权的军事、政治(zhi)中心,地位也相对更高。自汉献帝迁(qian)都至许,此地便是朝廷所在,曹操(cao)为汉司空,开府(fu)治事,谋取河南,仍需(xu)汉政府发出命令。对(dui)于这种情形,曹操(cao)并不满意:在割据势力林立的(de)情况下,想要北定中原,当以邺城为(wei)根基。然而,北方大定后,邺城(cheng)的条件又比不上洛阳了。这又是(shi)为什么呢?
历史(shi)地理学家谭其骧曾说:“每一个(ge)王朝的宅都,只能(neng)是根据当时的主要矛盾,选择(ze)比较有利的地点。首都的选定(ding)一般都反映了该时期总的形势,反(fan)过来,首都的位(wei)置也对此后历史发展产生一(yi)定的影响。”
曹魏政权从许到邺,再(zai)从邺迁往洛阳,正(zheng)是为了应对不同形(xing)势;以此为前提(ti),再综合经济、战略、地理、政治等多(duo)个因素,即可得出(chu)“最优解”。
从许(xu)都到邺城曹魏政权的发展,离不(bu)开三个阶段。
第一阶段始于(yu)建安元年(196),曹操迎奉天子都(dou)许。此前,许县为颍川(chuan)治下,政治资源优越。故曹操令荀彧负(fu)责典举,招揽大批“汝颍奇士”为己(ji)所用。汉时,河南地区的发达地段当属(shu)洛阳一带;但也正因如(ru)此,它才会受到董卓荼(cha)毒,并成为乱世各路(lu)军阀争夺的焦点(dian)。许昌远离这种纷争,受(shou)破坏程度较轻,更有利于日后发展。
在“奉天子”当年,曹操还采(cai)纳枣祗、韩浩的建(jian)议,一边投入军队,一边又招募流(liu)民在许下屯田;同时又(you)兴修水利,挖掘运河粮道。此举颇有成(cheng)效,“其时岁则大收”,“得谷百万斛(hu)”。在击败袁绍后,曹操(cao)花费数年时间攻(gong)破冀州,拿下邺城,曹魏政权的第二个(ge)阶段,由此之始。
影视剧中,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曹操(cao)。来源/电视剧《三国》截图
曹操将自己(ji)的霸府(从司空府到丞(cheng)相府)转移到邺城(cheng),无疑是明智之举。一(yi)方面,随着曹操权势越来越大,其与(yu)汉献帝以及一干旧(jiu)臣的矛盾逐渐不可调(diao)和,国舅董承曾以献帝“衣带诏(zhao)”为由,联合刘(liu)备、种辑、王服等朝臣密谋诛曹,即为(wei)明证。另一方面,袁绍虽亡(wang),袁氏余党尚在,仍掌(zhang)控着不小力量,随时有可能反扑。再加(jia)上虎视眈眈的乌桓、鲜卑各部(bu),曹操势必要花费更多时间,方能将其一一清扫。这正(zheng)是曹操建安五年(200)击败袁绍,却在建安十(shi)三年(208)才荡平北方的主要原(yuan)因之一。
当然,若无邺城为基,曹操花(hua)费的时间或许会更长。如前所述,邺城之所以会成为曹魏政权的奠基之(zhi)地,根本原因在于:邺(qiu)城在交通、地理、经济等方面都有(you)突出优势,这就让曹操在征讨北方(fang)其他割据政权时占尽了先(xian)机。
顾祖禹《读史方舆(yu)纪要》云:“夫邺(qiu)倚太行,阻漳、滏,夏、商时固有都(dou)其地者。战国之世,赵用此以拒秦(qin),秦亦由此以并赵。汉(han)之末,袁绍不能有其险也,入(ru)于曹操,遂能雄长中原。”
太(tai)行山脉西麓地势险峻(jun),为并州屏障,其东麓却地势(shi)平坦。邺城居于此,北经邯郸(dan)直达幽州首府,南渡黄河行至(zhi)河内、东郡,毗(pi)邻青、兖、徐三(san)州。陆路之外,邺城还与漳、洹(huan)、黄河等水系相连。曹操移居此地后,继续兴(xing)修水利、挖沟造渠(qu),充分发掘了邺城的水陆交通(tong)网络,从而提高了钱粮、物资的(de)运输效率。
邺县及周围水系(xi)。来源/谭其骧 《中国历(li)史地图集》
邺城不仅(jin)是北方的交通枢纽,还被誉为“天下之(zhi)重资”,经济条件不言而喻。有河北平(ping)原与诸水系加持(chi),邺城自先秦时(shi)便以物产丰盈、人口(kou)稠密、储备雄厚著称。曹魏经学(xue)家卢毓(卢植之子)评曰:“东河以上(shang),西河以来,南河以北,易水以南,膏(gao)壤千里,天地之所会,阴阳之所交,所谓神州也。”
冀州优(you)渥的水土资源,让邺城(cheng)得以快速发展;而邺城的发达,也进(jin)一步带动了冀州。及至汉末乱世,“冀(ji)州民人殷盛,兵粮优足”“带甲(jia)百万,谷支十年”。邺城的战(zhan)略意义,可见一斑。尤其是在军阀混(hun)战、群雄割据时(shi)期,邺城凭借其(qi)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地位,更让其成为(wei)乱世中的必争之地。汉末袁绍据冀(ji)州时,其谋士沮授曾描绘出(chu)一副战略蓝图:
“虽黄巾猾乱,黑山跋扈,举军东向,则青州可定;还讨黑山,则张燕可灭;回众北首(shou),则公孙必丧;震胁戎(rong)狄,则匈奴必从。横大河之(zhi)北,合四州之地,收英雄之才,拥百万(wan)之众,迎大驾于西京,复宗庙于洛邑,号令天下(xia),以讨未复,以此争锋,谁能敌之?”
可惜袁绍终究未能把握住优势,终为曹操所败。而后者(zhe)在击败自己的头号大敌后,也(ye)曾举棋不定:接下来,是继(ji)续北上,一鼓作气解决掉袁氏余党?还(hai)是乘胜南下,讨伐荆州刘(liu)表与渐成气候的江东孙氏?
对于曹操的犹豫(yu),荀彧力主前者:“愿公急引兵先定(ding)河北,然后修复旧京,南临荆州,责贡(gong)之不入,则天下咸知公(gong)意,人人自安。”在其劝说之下,曹(cao)操“远交近攻”,对于北方的袁氏余党(dang)与刘表,予以数次打击(ji);同时又册封孙策并与之联姻,试图暂时稳住江东孙氏。
曹操将日后的作战方(fang)略确定为“先北后南”后,便开始利用邺城的交通优势进行(xing)作战。历史上,曹操数次北征(zheng),皆是以邺城为中心。在进行战(zhan)斗后,他又会立即返回邺(qiu)城进行修养与补给,并为下一(yi)场战斗做好准备。
曹操以邺城为中心(xin)出兵平定北方示意图。来(lai)源/宋杰《三国兵争要地与攻守战略研(yan)究》
需要补充(chong)的是,曹操若继续坚(jian)持都许,将会面临着“汉(han)臣反扑”与“运输(shu)不便”两大棘手难题。更为关键的是,许都还将受到来自荆州、江东的威胁。如官渡之战前夕,孙策“阴欲袭(xi)许”;刘备寄居荆州时(shi),也曾劝说刘表偷袭许都。这些枭(xiao)雄对许都虎视眈眈,不仅是因为(wei)其为天子所居之地(di),是名义上的“汉都”,也(ye)是因为其为曹操老巢,拥有(you)出色的经济条件与交(jiao)通优势。是以,曹(cao)操将大本营安置在邺城(cheng),便能有效提防南方势力的偷袭(xi)。而曹操身在邺城,也(ye)能兼顾到许;纵使其临时有变,他也能率军迅速(su)赶赴战场。
从邺城(cheng)到洛、许尽管定都(dou)邺城好处良多,但曹丕登基后(hou),仍将洛阳定为实际意义上的首都,此为曹魏政权发展的第三个阶段(duan)。乍一看,这似乎是曹丕的决定;实际(ji)上,曹操尚在人世时(shi),就已经打算将军政中心逐渐转(zhuan)移回洛阳了。日本学者安田二郎(lang)也认为,定都洛阳是(shi)曹操的既定方针。
建(jian)安二十四年(219),曹操兵败汉中(zhong),“引军还长安(an)”,十月“军还(hai)洛阳”,次年正月再(zai)次“至洛阳”,旋即“崩于洛阳”。裴松之注引《曹瞒传》曰:“王更修治北部尉廨,令(ling)过于旧。”又曰:“太(tai)祖自汉中至洛阳,起(qi)建始殿。”曹操年轻时曾任洛(luo)阳北部尉,他命人修缮自(zi)己昔日的办公地点,无可厚非(fei);但其所修建始殿,却在日后成为曹丕、曹叡“朝群臣(chen)”之地,这就不是临(lin)时起意了。
影视剧中(zhong),曹操在洛阳宫殿设宴。来(lai)源/电视剧《军师联盟》截图
据历史学者(zhe)陈苏镇推测:“重(zhong)要性仅次于建始殿的两座建筑(指崇(chong)华、嘉福二殿),应当也是曹操时(shi)着手或计划修建的。”崇华殿为(wei)文帝理政之地,犹如“办公室”,曹丕临终前在此任命司马懿(yi)、曹真、陈群为辅政大臣;至于嘉福殿,则为其寝宫。这几座重要宫殿皆出自(zi)曹操之手,足见他对洛阳宫重建(jian)计划的重视。
此外(wai),汉中太守张鲁投(tou)降后,曹操曾将汉中数万户百姓(xing)迁至邺城、洛阳,亦能说明曹操晚(wan)年对洛阳的刻意经营。甚(shen)至可以说,曹操这些举措,正(zheng)是“向世人透露要恢复洛阳作为全国政(zheng)治中心的意向”。如此(ci)一来,曹丕践祚之后才会秉承其父遗(yi)志,定都洛阳,并继续向河南地(di)区迁徙大量士家。
曹操、曹丕父子对(dui)都城的选择,彰显出曹魏政权战(zhan)略重心的南移:北方大定后,邺城(cheng)的作用相对降低;面对东吴(wu)与西蜀的联盟,曹丕定都洛阳,方(fang)能更快、更及时地应对吴蜀两国。这与曹操以邺城为王基之地的(de)逻辑,是一致的。
洛阳既然(ran)能成为东汉首都,其在经(jing)济、地理、政治上(shang)的优越性,便毋庸赘言。我们更应当(dang)重视:曹丕迁都洛阳,于曹魏政权的发(fa)展有何益处?
一是更好地配合南下战略。诚然,邺城的交通优势(shi)突出,但曹丕要征讨(tao)东吴,它难免鞭长莫(mo)及,远不如洛阳乃(nai)至许昌方便。上文已述,位于江(jiang)东的孙策曾“阴图袭许”,说明江(jiang)东对许昌能形成(cheng)一定威胁;反过来看,曹魏若从许昌或(huo)是洛阳出兵,也能快速集结军队(dui),并利用周围漕运优势,对东吴形(xing)成有效打击。
洛(luo)阳周边河流分布图。来源/周勋(xun)《曹魏至北魏时期(qi)洛阳用水研究》
换言之,许、洛(luo)同样能承担交通枢纽的地位,从而减轻物钱粮、物资在运输上的压(ya)力。历史上,曹丕数次征(zheng)讨东吴,皆是以洛(luo)阳、许都为根据地。正因如此,曹丕代汉以后,被冷遇多年的许都反而有兴(xing)起趋势,它承担了一部分都(dou)城的军政职能。
曹丕广陵之役示(shi)意图。来源/宋杰《三国兵争要地与攻(gong)守战略研究》
曹丕三(san)道征吴路线示意图。来(lai)源/宋杰《三国兵争要地与攻(gong)守战略研究》
二是曹魏出于(yu)正统观的宣扬。洛阳自古以来被视为(wei)“天下之中”,占(zhan)据地理上的正统。见(jian)上文所引,沮授建议袁绍“复宗(zong)庙于洛邑”,荀彧主张“修复旧(jiu)京”;以及诸葛亮北伐前所作《出师(shi)表》,亦是以“兴复汉室,还于(yu)旧都”为口号。可见在天下士人心(xin)中,洛阳的正统地(di)位深入人心。
曹(cao)丕代汉,仍面临一些压力,所以他迁(qian)都至洛,并提升许昌(汉帝所(suo)居之地)的政治地位,都能有效(xiao)宣扬其法统与地(di)理上的双重正统。反观偏安一隅(yu)的吴蜀两国,因缺(que)少地理上的正统,不得不大量遥领与(yu)虚封本国官员,以彰显其(qi)“不弃是土”的决心(详见:凉州(zhou)是曹魏地盘,刘备怎么还能任命(ming)马超为“凉州牧”)。
值得一提的是,洛阳在汉(han)时本被称作“雒阳”或“雒(luo)邑”。汉以火德自居,故“洛”去(qu)“水”而加“隹”。至曹丕代汉,以(yi)土德自居,谓“土,水之(zhi)牡也,水得土乃流,土得水而柔(rou)。故除‘隹’而加‘水’,变‘雒’为‘洛’”。以火生土,是为(wei)五德相生,意喻汉魏更替乃是和平禅(chan)让,二者为相生关系,方可证(zheng)魏之正朔;然洛阳为(wei)“水”,水克火,有“灭火”之意(yi),这竟又成为五德相(xiang)胜了……
参考文献:
1、陈寿撰(zhuan),裴松之注《三国志》,北京:中(zhong)华书局,1982.7
2、顾祖禹:《读史方舆纪要》,北(bei)京:中华书局,2019.9
3、陶(tao)贤都:《魏晋南北朝霸府与(yu)霸府政治研究》,长沙:湖南人民出版社,2007.3
4、田余庆:《秦汉魏晋史探微》,北(bei)京:中华书局,2011.6
5、谭其骧:《长水集续编》,北京:人民出版社,2011.9
6、朱子彦(yan):《汉魏禅代与三国政治》,上海:东方出版中心,2013.5
来源:国家人文历史
作者:瀛洲海客
编辑:邓汝濛
【声明:本(ben)号为“全民阅读推广”官方公益账号(hao),转载此文是出于传(chuan)递更多信息之目的。若有来源(yuan)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(fa)权益,请联系我们。我们将及时(shi)更正、删除,谢谢。】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fd17.com/tech/38030.html
- ·股票前加xd(股票(piao)前加xd是什么意)
- ·苹果11怎么设置无线充电(苹果11怎么设置无线..
- ·340702开头的身份证是哪里的(340704开头的身..
- ·卯时正刻是几点(卯时正点是几点)
- ·联想截图(tu)快捷键是哪个(联想截屏快捷键c..
- ·33万日元等于多少人民币(20万日元等于多少人..
- ·水浒传经典故事50个(水浒传经典故事20个)
- ·苹果x是多大屏幕尺寸(苹果x的屏幕尺寸)
- ·2000万韩币是多少人民币(2000万韩币等于多少..
- ·6500日元是多少人民币(786500日元是多少人民..
- ·地下城堡3蛟龙挂坠怎么获得(地下城堡3飞龙)
- ·9500日元是多少人民币(819500日元是多少人民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