长城是怎么(me)修建的(长城是怎么修建的简短)
在我(wo)国的北方地区,有一(yi)项举世闻名的古代军事建筑物——长城(cheng),但许多人对长城(cheng)的历史并不了解,还以为长城是(shi)秦始皇最先修建,认(ren)为长城的作用就是单(dan)纯的为了防止游(you)牧民族南侵。
有(you)鉴于此,我认为有必要向大家(jia)详细介绍一下长城的(de)起源和发展史,顺便揭秘古人是如何(he)修建长城的!
修长城
长城的起源首先,长城的防(fang)备目标并不只有草原游牧民(min)族一个敌人,其包括但不限于(yu)草原游牧部落、东北渔猎部落和高句丽(北方少数民族(zu)政权)那样拥有复杂混合经济模式(shi)的强国。
为了达到完全防备所有北方敌人的目的(de),长城的规模非常浩大,古人们沿着国(guo)家的北部边境,修筑了一条东西走(zou)向,绵延上万华里的防御工程,这(zhe)也是为什么人们将(jiang)长城叫做万里长城的由来。
长城
其次,虽然人们想到长(chang)城的修筑者时,总是会首先想到秦始(shi)皇,认为秦始皇是修筑长(chang)城的第一人,但这种观念其实是错误的(de)!中国古人早在(zai)的春秋战国时代就(jiu)已经开始修筑长城了!
在春秋战国时代,各诸侯(hou)国为了防御敌国或是匈奴、东胡等草原(yuan)民族的入侵,在边境(jing)地带和新占领区广泛修筑抵抗侵略和(he)预报敌情的要塞、烽火台和哨所,之后,古人又用城墙将各个防御(yu)设施连接起来,形成了后世长城的雏(chu)形,而这一时期的“长城”有很多,比如赵国修筑的赵长(chang)城、燕国修建的燕长城和齐国(guo)修建的齐长城等,在《史记·匈奴列传(chuan)》上,就有文字记载燕(yan)国和赵国修筑长城的信息:
“燕(燕国)亦筑长城(cheng),自造阳至襄平;筑(zhu)长城,(赵国)自代并阴山下,至高阙(jue)为塞。”
战国时期各诸侯国(guo)的长城分布图
秦始(shi)皇统一天下后,主要精力放在了巩固(gu)政权上面,只是派遣(qian)大将蒙恬北逐匈奴,并让北伐的将士(shi)们修缮了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(de)“长城”作为防御工事。
之后,当国家稳定(ding)之后,出于保护(hu)和扩张北方领土的需求(qiu),秦始皇又下令以春秋(qiu)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修(xiu)建的长城为基础,征发数十万民(min)夫在没有防御工事的地方修建新长(chang)城,并将之前的“旧长城”都连(lian)接起来,让其西(xi)起临洮(今甘肃岷县),东至辽东,形成一个统一的防御体系——秦(qin)长城。
秦长城示意图
但秦朝时,古人修筑的(de)长城(秦长城)跟大家(jia)印象里的长城模样之间存(cun)在着很大的差异(yi),首先在形制上,秦长城比后(hou)世的明长城稍矮,一般秦长城的高度(du)在4米左右,其(qi)基宽4米,顶宽却只(zhi)有2米左右。并且,秦代和春秋战(zhan)国时代的古人们受科技(ji)水平限制,在修筑长城时并(bing)没有大量采用砖(zhuan)石墙结构,而是因地制宜的运(yun)用了大量夯土版筑工艺(yi)。
这里小编多说一句:虽然战国时,古人早已经发明了砖(zhuan),但是此时的砖还不(bu)是建房材料,一般用于修建墓室(shi)和墓道。
夯土版筑长城
所谓的夯土版筑是指我国(guo)古代修建墙体时常的一种技术(shu),也叫夯筑或夯土(tu)技术,其具有很(hen)悠久的历史,在(zai)4000年前的(de)龙山文化遗址中就有发现。
夯土版筑工艺示意图(tu)
使用该种技术(shu)筑墙时需要先在土地上挖沟(gou),埋入基石,然(ran)后围绕着基石用木板搭建成一个四方形(xing)的“木盒”,并在木盒周围(wei)打上脚手架、立柱和绳索拴牢固定,之(zhi)后挖掘黄土,添入水进行“和泥(ni)”,然后分多次将黄泥填入木盒中,而每当填入一层黄土后,工(gong)人就要用杵捣坚实,然后铺上(shang)一层芦苇,这样直到木(mu)盒全部被泥土填(tian)满,将木盒拆下(xia)后就形成了一道夯土墙。
秦长城截面(mian),能清晰看到两(liang)层夯土之间用芦苇等材(cai)料隔开,这样既能增加稳定性(xing),也能增加排水性(xing)
事实(shi)上,许多段长城都是(shi)简单的夯土墙,并没有包砖,只不过在(zai)修筑长城时,工(gong)匠们向夯土内填(tian)入了大量木制插竿和芦苇等植物(wu)提高夯土墙的结(jie)构强度、稳定性和排水性,同时为(wei)了防止植物在长城上生长,破(po)坏墙体的坚固,用于修筑长城的一些泥土有时会(hui)被“炒熟”,除此之外,工匠们还(hai)特意在长城外侧挖掘泥土,并将取土后的沟渠(qu)和坑洞拓宽成壕沟。
秦长城的剖解图
夯土版筑法是一种高(gao)效、快捷的建筑方法,在当时一(yi)支80人的建筑队只需要用7天就能搭建出1公里长的夯土城墙,使用该种方法制作(zuo)出来的城墙虽然不如(ru)砖石墙那么坚固,但是却也具有较强的(de)防护能力,并修(xiu)补起来很方便,其所需要的建筑材料不(bu)过是最平常不过的(de)泥土和一些植物罢了。
夯土
而黄土本身则具有一种特殊的属(shu)性,其蕴含碳酸钙(来自蜗牛(niu)壳),其接触到水后,黄(huang)土就会产生化学反应自我凝结,这能让黄土搭建的长城(cheng)在风雨中矗立数千年!
骟马城要塞遗址,距(ju)今两千多年
除(chu)了用夯土制作长城外,秦(qin)朝的工匠们也会用石片交错叠压(ya)垒砌技术制作长城,他们会(hui)先在修建地附近寻找石山,然后开采切割出厚(hou)重的石片和石块,并将石片上的不平(ping)之处磨平,之后(hou)将石片拉到建筑工地交错叠压垒砌。
石片交错叠压垒(lei)砌技术制作的秦长城
虽然在这整个修筑过程(cheng)中,秦朝工匠们有时并不使用(yong)粘合剂(石灰、泥)连接石片,完全是干(gan)砌,但这种由石片垒筑而(er)成的长城比夯土长城更坚固,也更耐(nai)风雨的侵蚀,历经两千多年的风吹日(ri)晒、雨雪冲刷都能保证不塌。
石片交错叠压垒(lei)砌技术制作的长城
当(dang)然长城之所以坚固,和其形状(zhuang)也有很大关系,春秋战国时代以及随(sui)后朝代修筑的长城为了(le)增加稳定性一般都是下大上小(xiao),横截面成梯形,并且长城的高度也不是完全统一(yi)的,比如在山岗陡峭之地修筑(zhu)的长城就比较矮,而平坦地区的(de)长城则修筑的比较高;战略位(wei)置紧要的地方修(xiu)筑的长城比较高,位置重要性稍弱的地方修筑的长城就比(bi)较矮,这能很好的降(jiang)低工程难度和花费。
要塞遗址
长城的发展秦末汉初,匈奴等草(cao)原游牧部落趁中原(yuan)战乱,悍然带兵越过了秦长城防线,占(zhan)领了许多长城内的土地,致使汉朝在(zai)击败匈奴前,只能重新以战国时代的秦(qin)长城、赵长城和燕长城为(wei)新防线,但这些“旧长城”早已年久失修,于是汉代工匠们新(xin)修筑了一部分长城,另外修补了这些旧(jiu)长城才使其变得堪用起来。
秦长城遗址(zhi)
此后强大起来的汉(han)朝,多次派兵越过“旧长城”防线进攻(gong)草原上的匈奴人,不断压缩(suo)匈奴人的生存空间,慢慢的将国境推(tui)移到塞外,将匈奴赶回漠北,这(zhe)时汉朝人重新修筑了(le)秦末时被匈奴等(deng)草原民族破坏掉的一些秦长城,并为了(le)满足新的军事需求还(hai)新修一些汉长城,将(jiang)长城防线延至河西走廊,另外还增(zeng)加了烽火台、哨(shao)所和要塞的数量,强(qiang)化了长城的军事防御能力,《汉书·匈奴传》对汉武(wu)帝时代的长城修筑工(gong)作就有这样一段记述:
“建塞徼、起亭燧、筑外城(cheng),设屯戍以守之,然后边境得用少(shao)安。”
旧长城烽火台遗址
自此之后,汉朝才逐(zhu)渐放弃了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修建(jian)的“旧长城”,但这些旧长城仍(reng)具有一部分防御(yu)能力。并且,汉代工匠在修筑长城时(shi)延续使用了石片交错叠(die)压垒砌技术和夯土版筑工艺,其(qi)中夯土版筑的技术已经充分成熟,但工匠们在修建长城时(shi)还大量使用土坯砌(qi)墙法。
汉长城遗址
这里所(suo)谓的土坯砌墙法是指中国古人发明的(de)另一种建筑方法,土坯砌墙法制作出(chu)的墙体虽然不及夯土(tu)版筑坚固,但这(zhe)种建筑方法制作的长(chang)城也具有很强的防护能力,同时(shi)也更快捷、方便!该方法筑墙的方式和用砖石(shi)垒墙很像,只不过(guo)砖石墙使用的建筑材料是在砖窑里烧灼(zhuo)坚硬的砖石,而土坯砌墙法使用的修筑(zhu)材料却是未经过烧灼的砖坯。
制作土坯
ps:汉代时(shi),人们将与砖形(xing)状相似的土坯称为(wei)墼(jì),后来在东汉时古(gu)人又将砖称为“墼(ji)”,许多出土的汉砖上都有“墼”字(zi),大家不要搞混了。
未经(jing)过烧灼的砖坯
汉代之后(hou),砖石结构的长城数量越来(lai)愈多,相关的制作工艺和生产(chan)也在不断完善升级,此时的(de)砖早已经不是珍贵的(de)建筑材料了,比如北齐时期(550年年~577年),当时的工(gong)匠们就用石灰作为粘合(he)剂,用砖石修筑出了许多(duo)段长城防卫草原民族。
汉代时修建(jian)的要塞遗址
但除了明朝以外,秦汉之后少有朝代(dai)对长城大规模修筑、更改,而明长城堪称是中国古代长城的(de)集大成之作,步道的宽度足够(gou)让两辆辎重马车并驾行驶。
明长城示意(yi)图
中国古代军事防御(yu)建筑的集大成之作——明长城明长城东起鸭绿江畔的(de)辽宁虎山,西至居庸关,另外还在祁连山东麓到甘肃(su)嘉峪关之间修建了一(yi)段长城。明代修建长(chang)城的工匠们在山西省(sheng)黄河以西的地区,主(zhu)要使用夯土版筑修筑长城,而在山西黄河以东地区则大(da)幅使用砖石作为修筑长城(cheng)的材料,制作出了大量砖砌长城(cheng)。
修筑明长城的景象
为(wei)了供应修建长城所需(xu)的数十亿吨砖石,明代匠人们在长城附(fu)近修建了大量的砖窑、瓦窑,另外开掘(jue)了大量黏土矿,如(ru)今还能在长城附近找到这些遗址(zhi)。
在修筑长城时,明代工匠们常常会(hui)以坚固稳定的花岗岩块作为地基,然后(hou)用砖石和糯米砂浆搭建出(chu)两面基础宽度约6.5米,高约7米,并互相平(ping)行的墙体(外檐墙和内檐墙),之后(hou)往墙体中间填入(ru)岩石和泥土等材料(liao),以形成一个稳固的核心,然后再往填(tian)充物之上铺砌砖块作为顶(ding)面(步道),如此一段长(chang)城就制作完成了。
明代工匠在修筑长城(cheng)
这种(zhong)砖砌长城非常坚固,这是因为其所(suo)用的建筑材料非常优秀(xiu)的缘故,比如用(yong)于砌垒长城的砂浆就是由不同粘(zhan)性材料共同组成的,其(qi)固体材料有沙子(zi)、碎石粒和煤渣等,另外还要加入大量(liang)糯米水调和。
这里小编要说一下工匠如何制(zhi)作糯米砂浆:首先要烧(shao)开一锅水,然后往锅内加入大(da)量糯米,当糯米“融化”成粥状,释放出大量的淀粉(提高砂(sha)浆强度的关键)时,向其倒入一定量(liang)的沙子、碎石粒和煤(mei)渣等固体材料调和,这样(yang)一份糯米砂浆就完成了。
糯米
由糯米水调制的(de)砂浆具有极高的(de)强度,并且据说工匠们有时为了提高强(qiang)度和缩短工期,还会往砂浆内加(jia)入一些酸性溶液,以提高砂浆(jiang)强度,加快化学(xue)反应,这样最终制作(zuo)出的糯米砂浆甚至比砖石还要耐腐蚀(shi)和风化,这也是为什么许多(duo)长城表面呈凹凸不平状和砂浆外漏的原(yuan)因。
墙砖上(shang)的刻字
在(zai)对制砖材料的选择上,明(ming)代工匠们大量使用黏土,会先(xian)将其加水调和,然后放入(ru)砖模中定型,接着取(qu)出尺寸大小一样的砖(zhuan)坯阴干几天,最后(hou)再入窑烧制,让黏土粒子在烈焰中烧融(rong)变硬,使用这种方(fang)法制作出来的砖石非常坚硬,是(shi)修筑长城的上好材料(liao)。
修建中(zhong)的明长城
而(er)为了保证砖石的质量,明代官员(yuan)甚至在修筑一些重要地(di)区的长城时采用物勒工名之法,也就(jiu)是要求制砖工匠在(zai)自己制作的砖石上标(biao)注自己的姓名、地区或是工组、籍贯等(deng)信息,这样当砖石出了问题,审查人员直接就能找到负责人问责(ze),这对提高砖石(shi)质量有很大的作用。
明代砖窑结构图
为了寻找烧(shao)制砖块的燃料和(he)拓宽视野,工匠们还将长城(cheng)以北约3.6公里(li)内的树木全部砍掉(diao),这让敌军无法藏身在树林中偷偷接近(jin)长城。
明(ming)长城修筑的非常科学,工匠(jiang)在主干长城上,还修(xiu)建了许多条支线长城(cheng),让一些墙体向北延伸很远,这(zhe)样既能增加视野,也能增加防卫(wei)能力,当敌军进攻时(shi),支线和主干之(zhi)间会形成夹角,可以交叉攻击敌(di)人,增加火力的密度。
支线长城
明长城的墙体一(yi)般高4~7米,宽约5~6米,其上方是保护守军的高耸(song)垛墙和预留用来射击(ji)入侵敌军的射洞。另外,长(chang)城上还有许许多多(duo)突出墙外的楼橹(又称敌台),在某些长城上,甚至每间(jian)隔约150米就有一座楼橹,这种楼橹(lu)是空心双层结构,作用很大,不但可以与城墙形成交叉火力,同时也是长城守军(jun)的居所。
楼橹和城(cheng)墙形成交叉火力
通常,楼橹高约(yue)11米,分为上下两层,其顶层设置(zhi)有窗户、墙垛和射洞,能让士兵(bing)在里面安全的持续瞭望远方,另外还设置有(you)武器仓库,用于储(chu)存武器、食物、燃料等。而在楼橹的底层空室中则设(she)置有几座石床,能(neng)容纳30名士兵(bing)住宿,还能烧火做饭、取暖。
明(ming)代楼橹遗址
而除了楼橹外,长城上还存(cun)在着一种防御工事,其名叫墙台(tai),这种防御措施一般与(yu)城墙等高,修筑(zhu)在城墙上的转角处或是险要处,常常(chang)倚墙而筑或是凸出墙外(wai)。在墙台的上面不但有墙垛和(he)射洞,还有可供守军战斗和遮风避雨(yu)的铺房,让守军能(neng)更好的巡逻放哨。
明代楼橹遗址
因此,与之前其他朝代修筑的长城(cheng)相比,明长城最为科学、完善,尤其是(shi)经过戚继光等明代军事家(jia)的改造后更是如此。
明长城要塞
长城的“没落(luo)”而随着明帝(di)国的灭亡,长城也没落了(le),因为新建立的清朝彻底(di)征服并统治了蒙古高(gao)原,直接一劳永逸的解决了危害中原(yuan)王朝数千年之久(jiu)的顽疾!来自北方(fang)草原上的军事压力“彻底”消失,所以(yi)长城也就不再被需要了。
但即使(shi)如此,长城也还是军事工程史上(shang)的一项伟大的成就,是有史以(yi)来动用最多劳动力、耗费最多材料(liao)和时间的建筑物,展现出了中国古代(dai)的强大实力,而事实证(zheng)明,起码在冷兵器时代,长城的防(fang)御体系被证明是卓有成效的,让中(zhong)原王朝得以长时间压制入侵(qin)的北方诸民族,保护国家和人民(min)的安全。
com长城
(谢谢大家的观看,本文(wen)到此结束,求关注、收(shou)藏、点赞、转发)
参考文献(xian):《明帝国的新技术战争》[中]李湖(hu)光 著《匈奴通史》 [中]陈序经 著《史记》 [中]司马迁 著《汉书》 [中]班固 著本文地址:http://www.fd17.com/tech/37307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