屈臣氏是哪个(ge)国家的(屈臣氏是哪个国家的品牌)
在中国市场,屈臣氏赚(zuan)钱越来越难。
近期,沉寂多年的(de)屈臣氏,因虚假宣(xuan)传广告遭遇武汉市汉阳区市场监管局(ju)行政处罚,被推上舆论风口,再度遭(zao)遇口碑危机。
相同时间段,屈臣氏母公(gong)司长江和记实业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长江和记”)发布了2022年度业绩报告,屈臣氏中国(guo)的营收、利润双双大幅下滑(hua)。
口碑、业(ye)绩双双承压,零售巨头屈臣氏也(ye)无法回避“中年危机”。
01
中国市场利润下降59%
根据长江和记于3月16日发布的(de)2022年度业绩报(bao)告,截至2022年末,屈臣氏(shi)集团总营收1696亿港元,同比降2%;录得EBITDA(息税折旧及摊销前利润)143亿港元,同比降11%。
对于营收的下降,屈臣(chen)氏集团在财报中解释称,系外币不(bu)利兑换影响所致(zhi),若以当地货币政(zheng)策计算,则较去年上升6%。而这项收(shou)益增加,原因在于店铺人流增加(jia)、亚洲及欧洲区业务表(biao)现较佳,但因中国区收入下降(jiang)而有所抵消。若撇除屈臣氏中国区域(yu)的收入,屈臣氏集(ji)团的营收、以及以当地货(huo)币政策计算的收益,则分别同比增1%、10%。
从各区域的业(ye)绩表现来看,屈臣(chen)氏中国的营收、利润(run)均出现了大幅下滑。根据财报,期内屈臣氏中国营收176亿港币,同比下降23%;录得EBITDA 11亿港(gang)币,同比下降59%;EBITD毛利(li)率从12%降至6%。
此前,屈臣氏中国(guo)之于屈臣氏集团的重要性,在(zai)于较大比例的利润(run)贡献,但目前这(zhe)一状况被打破。
2022年,屈臣氏中国的营收(shou)及利润占比,分(fen)别为10%、8%。而在2019年,这两项占(zhan)比分别为15%、27%。营收占比(bi)未出现大幅变动,但利润占比则下(xia)降了19个百分(fen)点。
不仅利润占比在下(xia)降,屈臣氏中国的(de)门店数量也在减少。2022年,屈臣氏中国总店(dian)数为3836家(jia),同比减少343家。同比店铺销(xiao)售额增幅为-18.3%,上年同期则为1.9%。
对于(yu)屈臣旗舰店氏中国的(de)业绩下降,屈臣氏集团(tuan)在财报中表示系疫情影响(xiang)所致,但拉长时间线来看,屈臣氏中国的业绩早有颓势。
受电商(shang)冲击,屈臣氏中国的业绩增速自2014年起便开始放缓;2015年及2016年,屈臣氏中国有(you)两个重要指标,均出现了历史首次下滑(hua)。其中,同店销售额在2015年下(xia)降5%,营收在2016年同比下降4%。
上述多项指标(biao)表明,屈臣氏在(zai)中国区域的生意(yi)变得颇不顺利。除此之(zhi)外,屈臣氏中国(guo)还面临口碑危机,多年来遭遇多起处罚(fa)及投诉。仅最近一(yi)个月内,屈臣氏遭(zao)遇的处罚便有两起。
02
遭遇多起处罚及投诉
开篇所述的(de)行政处罚,受罚主体(ti)为武汉屈臣氏个人用品(pin)商店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武汉屈臣氏”),因违反广告法,遭汉(han)阳区市场监管局行政处罚。该(gai)处罚的公示日期为2月21日。
根据行(xing)政处罚决定书,经查,武汉屈臣氏在天(tian)猫平台屈臣氏官方(fang)旗舰店,从2021年8月开始发布“屈臣氏韩国自然乐园纳(na)益其尔芦荟舒缓(huan)保湿凝胶清爽温和滋(zi)润300mL”广告,使用了(le)“92%芦荟原液成分(fen)”、“92%芦荟胶(jiao)”广告用语。
武汉屈臣氏提供的中文标签证(zheng)明,产品名中“芦荟(hui)”指本品含有成分(fen)“库拉索芦荟(ALOE BARBADENSIS)叶(ye)汁”,包装图中的“92%芦荟叶汁”指含有成分库拉索芦荟叶(ye)汁的1号配原料整体(ti)添加量为92%,但原料实际(ji)添加量为0.414%。“92%芦荟原液成分”、“92%芦荟胶(jiao)”的广告用语,与商品成分不(bu)符。
此(ci)外,武汉屈臣氏(shi)使用了“补水战痘”、“芦荟胶配方不(bu)含防腐剂”、“始祖”广告用语,但(dan)未提供相关证明材料。汉阳区市场监管(guan)局认为,武汉屈臣氏违反了(le)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》,责令其停止发布虚假(jia)广告,在相应范围内消除影(ying)响,并处罚款4263元。
这并非武(wu)汉屈臣氏首次受罚。据企查查,早(zao)在2021年,其便因促销活动(dong)未公布使用门槛和有效期限(xian)等限制性条件的行为,违(wei)反《规范促销行为暂行规定》等事宜,被上海市普陀区市场监com督(du)管理局罚没15万元。
另据北京市市场监管局网站消(xiao)息,3月17日,因经营未备案的普通(tong)化妆品,北京屈臣氏个人用品连锁商店(dian)有限公司东城第四分店被罚(fa)款1.6万元。
消费者层面,截(jie)至3月22日,屈臣氏在(zai)黑猫投诉上共出现了11844条投诉结果(guo)。投诉内容包括“不予退(tui)款”、“虚假发货”、“产品(pin)存在质量问题”等。
03
“货”“场”混战加剧
从发展历史及门店数(shu)量来看,屈臣氏至今都(dou)是零售行业的老(lao)大哥,但却不再风光(guang)。《投资者网》走访广(guang)州多家屈臣氏发现,对比多(duo)年前门店内人头攒动、排队买单的热(re)闹光景,如今的屈(qu)臣氏,可谓门口罗雀,导购(gou)比客人更多。
屈臣氏(shi)广州分店的一名导购告诉《投资者网》,屈臣氏的客流大幅减少(shao),门店一直亏钱,广州很多门(men)店都关停了,她也被通知降薪,正在(zai)考虑要不要继续留下。
事实上,在业绩增速放缓后,屈臣氏(shi)中国后来上任的行政总裁高宏达,自2017年起便开启了大刀阔斧的改(gai)革,包括店铺升级、BA转型、品类(lei)调整,以及开创O+O零售模式、运用数据分析(xi)和AI技术洞察消费者喜(xi)好,融合线下线(xian)上购物体验等。但从目前的(de)业绩表现来看,改革成效并未持续。屈(qu)臣氏中国目前面临的压力及挑(tiao)战,来自四面八方,尤其(qi)在“货”、“场”上。
近几年来,越来越(yue)多的品牌相继退出屈(qu)臣氏,如丁家宜、卡尼尔、露华浓、美即、牛尔亲研NRK、花皙蔻(kou)等。
这些品牌(pai)退出的原因不一,有自身品牌竞争力不(bu)够被屈臣氏淘汰的、有发展方向与屈臣(chen)氏形象相悖主动退出的,也有退出中(zhong)国市场从而撤离屈臣氏的(de)。目前,仍在屈臣氏店内存活的,均是一些已有年头的老品牌,如一叶子(zi),韩束,百雀羚、自然堂等。
反观一些新零售品牌,依(yi)托电商、小红书等渠道,实现了几何级(ji)增长,并成为了资本的香(xiang)饽饽,斩获多轮融资。
如完美日记母公司(si)逸仙电商(YSG.US),用短短三年(nian)时间便获得传统品牌至少10年才(cai)能企及的成果,并顺利上市;珂(ke)拉琪母公司美尚(shang)股份2019年-2021年已获得3轮融资,B轮融(rong)资金额达到4亿元(yuan);溪木源的C轮估值也已达到40亿元(yuan)。相比之下,屈臣氏目前(qian)店内的品牌,对消费者还具备多(duo)大吸引力呢?
除了要应对新零售品牌的(de)冲击外,在“场”上,屈臣氏也(ye)要面临零售新物种的左右夹击。
仅线下渠(qu)道而言,屈臣氏的竞争对(dui)手便有HAYDON黑洞、KK集团旗下的(de)KKV、THE COLORIST、X11和KK馆,以及HARMAY话梅、WOW COLOUR、ONLY WRITE等。虽然这(zhe)些新物种在规模上,相比屈臣氏还(hai)存在巨大差距,也在近几年陆续出现了(le)关店潮,但它们在(zai)人、货、场上的(de)颠覆式创新,无疑加速了化妆品零(ling)售市场的迭代。
另外,艾瑞咨询(xun)调查显示,2020年新型美(mei)妆集合店占中国美妆集合(he)店的占比为7.6%。随着新型美妆集合店行业由萌(meng)芽期向稳定发展期过渡,其市场份额占(zhan)比有望于2023年提升至15.8%,市场规模预期将达到130亿元,新型美妆集合店仍有巨大的发(fa)展空间,屈臣氏在“场”上面临的压力仍会加(jia)剧。市场持续混战之下(xia),屈臣氏要在其中挣得机会,要突(tu)破多重难关。
本文源自投资者网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fd17.com/tech/36230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