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技术资料 > 百科知识 > 正文

讳莫如(ru)深是什么(讳莫如深的意思是什么意思)

www.fd17.com  2023-04-26 20:46  

讳莫如深是什(shi)么(讳莫如深的意思是什么意思(si))-仪器仪表信息网(wang)

讳莫如深(huì mò rú shēn)是一个汉语词语,出自《谷(gu)梁传·庄公三十二年》:“何也?讳莫如深,深则隐。苟(gou)有所见,莫如深也。”基本(ben)解释为原指事件重大,讳(hui)而不言。后指把事情真相隐瞒得很深(shen)。

成语解释:

【成语】 讳(hui)莫如深

【拼音】 huì mò rú shēn

【解释】讳:隐讳;深:事件重大。原意为事件重大,讳而不言。后指把事情隐瞒得很深。

讳莫如深是什么(me)(讳莫如深的意思是什么(me)意思)-仪器仪表信息网(wang)

成语出处:

【出处(chu)】 《谷梁传·庄公三十二年》:“讳莫如深,深则隐。苟有所见(jian),莫如深也。”[1]

【举例(li)造句】 中国则讳莫如深,枢府举(ju)动,真相不知。 com ★清·梁启超《论报馆有益于国事》

相关典故

春秋时,鲁庄公有好几(ji)个妻妾。他的妻子哀姜没有生(sheng)育,于是她的妹妹叔(shu)姜跟着嫁给庄公,并生了一个儿子叫(jiao)启。而哀姜与庄公感情不好,与庄公的庶(妾所生的称庶(shu))兄庆父私通。

庄公(gong)最宠爱的是孟任。孟任生了一个儿子叫(jiao)般,庄公一心想使公子般(ban)继承君位。庄公的妾成风,也生(sheng)了一个儿子叫申(shen)。成风希望申能继承君位,就请(qing)鲁庄公的弟弟季友帮忙。但(dan)是季友认为,公子般的年龄比(bi)公子申要大,没有答应。

不仅(jin)是庄公的妻妾想(xiang)让自己的儿子继承国君,就是庄公的庶(shu)兄庆父也想继位(wei),并且得到了庄(zhuang)公的庶弟叔牙的支持。庄公病重时就(jiu)问过叔牙,他死后由谁(shui)继位最合适。叔牙就向他推荐庆父。这(zhe)当然不合庄公的心意,接着他问季(ji)友,季友表示,愿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(ming),来扶植公子般(ban)继位。

公(gong)子般长大成人后,与梁氏女相爱(ai)。一天,有个叫荦(luò)的养马人唱了首歌调(diao)戏她。公子般知道后,就叫人用(yong)鞭子抽打了荦一顿。荦对公子般怀恨在(zai)心,便投靠庆父打算伺机报复。

庄公死后,季友设计毒死了(le)叔牙,准备立公子般为国君。正巧(qiao)这时公子般的外祖父也病死(si),他就去吊丧。庆父认为(wei)这是夺君位的好机会,就派养马(ma)人荦去把公子般杀了。季(ji)友得知这个消息,知道是庆父主使这(zhe)件事的,接下去一定不会(hui)放过自己,就逃到陈国去避(bi)难。

庄公的(de)妻子哀姜见公子般已死,就怂恿庆父(fu)继位。但庆父考虑(lu)到庄公的庶子公(gong)子申和公子启都在,自己继位还不是(shi)时候。由于公子申(shen)年长,很难控制(zhi)他,公子启年仅八岁,又是哀姜妹妹(mei)生的,所以最后立(li)公子启为国君。这就是鲁闵公。

两个合计定(ding)当后,就为公子般(ban)发丧。庆父还借发讣告为名,出奔(ben)往齐国,争取齐桓(huan)公的支持。不到两年(nian),庆父杀了闵公,准(zhun)备自己当国君。人们见他杀了两个国(guo)君,太残暴了,纷纷起来反对。逃到陈国的季友乘机号召鲁(lu)国人民杀死庆父,庆父吓得(de)逃往齐国。季友回国后,立公子(zi)申为国君,这就是鲁僖公(gong)。后来,庆父被逼得走投(tou)无路只得自杀。

孔子《春秋》中记载这段历史(shi)时,轻描淡写地说,庄公死的那年,公子般死去,庆父(fu)到齐国去并不明记其事(shi)。后来,阐释《春秋》的《谷梁(liang)传》在评论这件事时说,庆(qing)父明明是出奔到齐国的,却说是到(dao)齐国去的。为什么(me)这样记载呢?那是因为(wei)事件重大,如实记载会伤臣子之心,所以隐瞒起来不说。孔子没有将这段历史(shi)写进《春秋》,人们说他是“讳莫如深(shen)”。

《谷梁传·庄公(gong)三十二年》:“公子庆(qing)父如齐。此奔也,其曰(yue)‘如’,何也?讳莫如(ru)深,深则隐。苟有(you)所见,莫如深也。”杨士勋(xun)疏:“深,谓君弑、贼奔之深(shen)重。以其深重,则为之(zhi)隐讳。”后指把事情瞒(man)得很紧,不肯走漏一(yi)点消息。

史官春秋笔(bi)法

《春秋谷梁传·庄(zhuang)公三十二年》:“讳莫如深,深则隐(yin)。苟有所见,莫如深(shen)也。”这里,作者借(jie)鲁庄公的家内丑事,点(dian)出一个“讳莫”的(de)前尘典故。“莫”字本义在春秋前为“暮”,表示日落后的时间。或为(wei)膜、幕、瘼、谟等含义,并没有不(bu)能说、不可说等等的否定含义。历史不(bu)能说的隐讳太多,为(wei)何不说讳赵如深、讳楚如深、讳弗如深(shen)、讳庆如深之类的字眼(yan)呢?因为,这里先(xian)存在一个讳谈周携王(wang)莫国之事的前尘典故。周携(xie)王与弑父杀弟、灭(mie)亡周室的废太子姬宜臼之间,周携王显然有充分的王位继承(cheng)权,但却被诸侯们废掉(diao)了,周室也从此王权削落,这是姬姓诸(zhu)侯之间讳不可言的隐秘丑事。

正统史书《春秋》《史记(ji)》皆无周携王的(de)历史记载,但西晋初年出(chu)土的魏国史书整理成(cheng)《竹书纪年》却有周携(xie)王及周二王并立的历史记载,近(jin)年出土文物战国楚简《系(xi)年》也有周携王的(de)历史记载(详情请参阅“史(shi)籍记载”)。这说明,东周初年二王并立的历史(shi)真相被人为地、克意地掩盖。尽管(guan)如此,历史真相也会偶然地漏出(chu)一鳞半爪,体现这个王朝的真(zhen)实存在。

《春秋》有(you)“郑伯克段于鄢”的著名篇章,原文应该是“鄚伯克段于(yu)鄢”。后人将鄚伯之事错误移植(zhi)到郑伯身上了。郑(zheng)国是公爵国,应该(gai)称郑公,不能随意降称郑伯。鄢姓的郡望在河北范阳郡、山西太原郡,古代那(na)里生活着大量的鄢姓人群。而河北范(fan)阳、山西太原则正是春秋时期周携王姬(ji)望的鄚国势力范围。

《战国策·赵(zhao)策二·武灵王平昼间居》:(赵武灵王说)“......今(jin)吾国东有河、薄洛之水(shui),与齐、中山同之,而无舟(zhou)楫之用。自常山以至代(dai)、上党,东有燕、东胡(hu)之境,西有楼烦、秦、韩之边,而无骑(qi)射之备。故寡人且聚舟楫之(zhi)用,求水居之民,以守河、薄洛(luo)之水;变服骑射,以备其参胡(hu)、楼烦、秦、韩之边。且昔者简主不塞(sai)晋阳以及上党,而襄王兼戎取代,以(yi)攘诸胡,此愚知之(zhi)所明也......”

这里说(shuo)到的地理位置——中山国东南部、赵国(guo)东部、齐国北部(bu)(黄)河、薄洛之水的“水居之民”,正是战国时期莫国所在。但赵王(wang)说到“水居之民”时,居然是“求水居之民,以守河、薄洛之水”。什么语气?一(yi)代英雄赵武灵王,居然(ran)用“求”的语气(qi)。这些“水居之(zhi)民”的地位为什么这么高?为什么(me)不直接点明其国家名字(zi)、君主姓名?称“水居之民”而不称(cheng)其君主名字,这里显然存在一种隐(yin)讳,其势力主人之名不能在君臣(chen)言论中公开谈及。

而《史记》则省略了《战国策》中(zhong)赵武灵王“求”水居之民守河(he)的话,改为“夹水居之民”,话语中(zhong)也揭示了赵国边界未到两河地区(qu),这就是莫国所在。《史记·赵世家》:“......吾国东有河、薄(bao)洛之水,与齐、中山(shan)同之,无舟楫之用。自常山以至(zhi)代、上党,东有燕、东胡(hu)之境,而西有楼烦、秦、韩之边,今无骑射之备(bei)。故寡人无舟楫之用,夹水居(ju)之民,将何以守河、薄洛之水(shui);变服骑射,以备燕、三胡、秦、韩(han)之边。且昔者简主不塞晋阳(yang)以及上党,而襄主并戎取代以(yi)攘诸胡,此愚智所明也。先时中(zhong)山负齐之强兵,侵暴吾(wu)地,系累吾民,引水围鄗,微社(she)稷之神灵,则鄗几于不守也。先王丑之,而怨未能报也。今骑射(she)之备,近可以便(bian)上党之形,而远可以报中山之(zhi)怨。而叔顺中国之俗以逆简、襄之意(yi),恶变服之名以忘鄗事之丑,非寡(gua)人之所望也。”改“求水居之民”为(wei)“夹水居之民”,语言更隐秘了(le)。

影射周携(xie)王与周平王

周携王:姓姬,本名姬望,尊号携王、周携王、惠王(wang)、周携惠王。姬望的父亲是周宣王姬(ji)静,母亲是姜后。周幽王继位(wei),为政昏虐,迫使弟兄宗族漫散(san)各方,姬望东迁钜鹿(古钜鹿(lu)所指范围极大,约在今天河北(bei)省中南部、山西省东部),初封莫国(今河北省任丘县周边地(di)区,都鄚阳城或望都(dou)县,鄚阳城即古颛顼城)。幽王宠爱褒(bao)姒,废申后及申(shen)后所生太子宜臼,改立褒姒为后,立褒姒之子伯服(一说名伯(bo)盘)为太子。废太子姬宜臼走(zou)西申,托庇于外祖父申侯。幽(you)王欲成就太子伯(bo)服,出兵包围申国(guo),强令交出废太子。申(shen)人不肯交出废太子,周(zhou)幽王便与申国交战。申侯联合缯国、犬戎偷袭周幽王大军,幽王及太子伯(bo)服败死,郑桓公为(wei)护幽王亦力战死,周室灭亡。犬戎大(da)军焚烧、抢掠周朝京城镐(gao)京,杀贵族卿士大夫无数,虏王后褒姒(si)北去。

讳莫如深是什么(讳莫如深的(de)意思是什么意思)-仪器仪表信(xin)息网

周幽王被杀后,由于姬宜臼太子(zi)位早已被废,其(qi)交通敌国犬戎、弑父杀弟、灭亡西周王朝的恶行,已经丧(sang)失继承王位资格,故(gu)虢公姬翰等大小十几家(jia)诸侯共同拥立周(zhou)宣王次子、周幽王(wang)之弟姬望为新的周王。约以今河北省望(wang)都县(汉亦称望都县)或任丘县(汉称鄚县)鄚阳城为王都(dou),其京畿地区包括战国时期的莫、易二(er)地(约含今易县、定兴县、容城县、安新县、雄(xiong)县、任丘市、保定市、清苑县、望都县(xian)、高阳县。高阳县,汉称广望县,并置广望侯),以辛未年(公元前770年)为周携王元年。设立(li)百官,建造宫殿(dian),修筑城墙,发行莫字空首布货币(bi),同时发布文书,诏告天下。

初,晋国并未拥护弑父杀弟的周平王。周(zhou)携王治政二十一年,东土无战事,各(ge)族和平发展,其日(ri)益强大的国力却威胁到晋国向东北(bei)方向的拓疆发展。公元前750年(即周携王二十一年),晋(jin)文侯为排除拓疆障碍(ai),趁周携王姬望巡视北(bei)地虢族时,以姬望无权继(ji)承幽王大统之名(ming)袭杀之,进而派兵攻打莫(mo)国都城,鄚阳城由此毁于战火。

袭杀周携王,迎立周(zhou)平王,确立天子正统,晋文侯(hou)由此获得拥立周平王(wang)的投名状,“晋人焉始启于京师(shi)”。周平王得知晋文侯袭杀周携王(wang),欢喜不已,立刻(ke)挥笔写下《文侯(hou)之命》表彰晋文侯功绩。周平(ping)王在册命的结尾处(chu)肉麻的写道:“族(zu)父义和啊!您能够(gou)光耀您英明的祖(zu)先唐叔……继承和发扬文王和武王的美(mei)德。您很伟大,在国家最困难的时候您保卫了我(wo)。像您这样的前(qian)辈是值得敬重的,我很赞美!”(《尚书·周书·文侯之命(ming)》)[2]

周携王死后,其势力分(fen)解为多个国家,现知名(ming)字的就有近十个国家(jia)。但周平王极力掩盖历史真(zhen)相,正统史书不记周携王史事,世人(ren)对周携王莫国之事讳“莫”如深。“讳(hui)莫如深”这个成语就与周携王的(de)莫国有关。且莫字(zi)字义也从周携王的莫国(guo)开始发生了转变。历史资料的缺失(shi),导致今人对西周末年从钜(ju)鹿到渤海湾一带地区(qu)势力全部空白。

周平王结交(jiao)外敌犬戎、弑父杀弟、灭亡(wang)周室的罪行,治政(zheng)期间为保王位向秦、郑、晋等国送出(chu)大量周土,以致周朝国力、疆(jiang)域大失,是典型的(de)卖国求荣君主。晋文侯杀周(zhou)携王之事极其重大,周人史官绝口(kou)不提;向来重视史事记(ji)述的鲁国史官也绝口不提;讲(jiang)究儒家仁义礼智信的孔子,作《春秋(qiu)》也绝口不提。显然,周平王对这丑事或曾下过封口(kou)令,销毁一切历史证据。又(you)或者,表面讲究仁义道(dao)德的中原华夏各国自感理(li)亏,自动封口。只有僻处南蛮的荆楚(chu)史官,后期三家分晋而崛(jue)起的魏国史官,才分别在楚简《系(xi)年》及魏史《竹书纪年》中提及(ji)。

讳(hui)莫如深是什么(讳莫如深的意思是什么(me)意思)-仪器仪(yi)表信息网

文化影响(xiang):

史书里,对(dui)于无法避免而要言及莫国之事,当(dang)时的诸侯们就尽力不(bu)提莫国之名。比(bi)如说,赵武灵王想攻占中山国,而莫(mo)国就在中山国南部,占(zhan)据着两条河道及大片土地。赵武(wu)灵王提到其国境东北面莫(mo)国之地时(黄河至津水),既不说是中山国土,也不说是燕国国土,更不提是莫(mo)国国土,只以“夹水居之民”称之。但这个国家叫(jiao)什么名字?主人是谁?竟然都不(bu)敢在君臣言论之中提(ti)及。

周携(xie)王虽亡,但其国土(tu)(指周携王的京(jing)畿之地)还是归属周天子。周虽弱,但(dan)毕竟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。只要(yao)七国中任何一国还没取得统一天(tian)下的实力,谁也不会(hui)提前灭掉周王室,否则就(jiu)会被群起而攻之、灭之而有名。所(suo)以,这片土地或者还(hai)叫莫国,又或者叫周天子(zi)的飞地。赵灭中山国后,索(suo)性就将莫国故土(tu)——莫、易二地平白送给燕国管理(li),因燕国也是姬姓侯国,有一定的继(ji)承权。

因为东周各国对莫国周携(xie)王之事避讳而不谈,因而就有(you)“讳莫如深”的说法。后来《春秋谷梁传·庄公三十二(er)年》记载:"何也?讳(hui)莫如深,深则隐。苟有所见,莫如深也(ye)。"从此,“讳(hui)莫如深”就被解释为原指事件重大,讳而不言,后指把事情(qing)真相隐瞒得很深。

“莫”字本义,原是(shi)指日落后的时间。《说文解字》说:莫,日且冥也。所以“莫”,又(you)通“暮”。莫字,本(ben)来没有“不、非(fei)、无、没有”等等(deng)的否定含义。查遍各书(shu),莫字有多种解释(shi)或含义,但在东周(zhou)周携王之前都没(mei)有“不、非、无、没有”等等的否(fou)定含义。需要用否定语(yu)义文字时,莫国周携王之(zhi)前都用否、非、无之类的字。自从周携王莫国之事后,诸(zhu)侯各国讳“莫”如深、闭口不谈,莫(mo)字从此就有了否定(ding)的语义。

每(mei)天一则小故事,了解精彩中国(guo)语言文化!
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fd17.com/tech/35509.html

  • 上一篇:一百美元换多少人民币(一百欧元换多少人民币)
  • 下一篇:转股价(jia)比正股价高好还是低好(转股价比正股价高好还是低好一点)
  • 打印该页 】【 关闭窗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