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我想静一静”,真的不止是想逃离这么简单
来源: 酷炫脑
当你向科学家询问“安静”(silence) 是什么时,就像是在问作家字里行间的空隙是什么一样。我们大多数人都在关注语言的存在,而不是它的缺失。
你喜欢安静吗?为什么?
对科学家问这个问题似乎不太恰当。因为科学家们把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研究自然现象上,倾听着大脑,身体和世界的声音,但我却让他们倾听自己。这使这个问题更加私人化,而缺乏了其科学性。因此它的答案也更私人,而非事实。
“我需要时不时地暂停下,淳于珊珊来分析一下我头脑中疾驰而过的那些想法,” 达特茅斯大学研究人类听觉处理的戴夫·克雷默(Dave Kraemer) 说。
“有时候,我需要离开了某个情境后,才能感觉到自己没有意识到的情绪,” 平静的状态使克雷默辨别出了情绪,就像是白纸会使黑墨更显眼一样。

神经学家马库斯·雷克勒(Marcus Raichle)告诉我,他最好的想法是在安静思考的时候出现的。他喜欢在搭飞机时看着明亮的云朵掠过。他说:“坐上飞机,盯着云层思考,能感受到平静。”
当他接到我的电话时,他正坐在华盛顿州湖边的房子里。“我看着水面,眺望着奥林匹克山脉的东面,凝视着太空,思考一些事情。”
对他来说,“平静”是“深思独处” (thoughtful solitude) 的代名词。安静的时光往往是一个人经历的,这也是为什么我的问题是如此私人的原因。我相当于在问科学家们是如何独自度过时间的。
独处的个人经历是可以影响科学研究的,它能激发科学直觉。纽约大学神经学家佐兰·约西波维奇(Zoran Josipovic)扫描了佛教僧侣坐禅时的大脑(部分原因是他也有在冥想,想知道这是如何运作的)。
他在上班路上听到了电钻声,汽车喇叭声和咯咯作响的地铁。他很难表达出为何安静的时刻如此宝贵,但当这个时刻来临时,他便明白了。约西波维奇在Skype上对我说:“纽约市嘈杂的声音刺耳得令人感到不适。”
他跟我说这句话的时候已经接近傍晚,这意味着他也已经离开了纽约市,去了他在纽约北部僻静的家。
“晚上,这里没有灯光也没有声音,是完全寂静的。” 然后,他把摄像头转过来对着窗户。一望无际的树林,绿色的田野和远处的小山填满了我整个屏幕。他说:“在那样的地方,你仿佛打开了整个感官系统并且开始放松。”

作为一名记者,这正是我想找的。你可以从一本书里了解到实验室里发生了什么,但只有一个人能告诉你在深思独处的安静时刻会发生什么。约西波维奇对放松的主观感觉直接影响了他对大脑的研究。
以上这些部分地回答了这个问题:“为何安静会如此宝贵?” 但它们也提醒了我,科学家和我们一样喜欢安静,也同样好奇为什么会喜欢。
艾姆克·基尔斯(Imke Kirste)在研究了音乐,声音和安静对实验鼠大脑的影响后,她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是否过于吵杂。
她说: “当我开车去某个地方时,我不再经常打开收音机。” 她逐渐意识到背景的噪音与听觉的干扰。“如果我听音乐,那一定是主动且自愿的。”
当你开始研究“安静”时,你就能学会用不同的方式去倾听。
神经学家迈克·威尔(Mike Wehr)引用了他听过的一场汤姆·佩蒂(Tom Petty)的公开电台采访。佩蒂曾说过,当他还是一名年轻的音乐家时,他试图把尽可能多的声音融入到每一首曲子里。
直到后来,他才了解到无声(的间隔)能形成对比,清水爱理并改变音乐的结构。威尔说:“当你加入许多空拍时, 其他元素将自然地脱颖而出。”

在我们这个拥有飞机,工厂,推土机和汽车的时代,社会变得越发嘈杂。
意大利心脏研究人员卢西亚诺·贝尔纳迪(Luciano Bernardi)认为,几个世纪前,社会“一片寂静,只有一些噪音。”但如今,“情况恰恰相反。寂静的环境属于特殊情况。”
我们开始起身去寻找安静的地方,例如一座山间小屋,进行冥想静修或是佩戴立体声耳机。也许这就是证明“安静是宝贵的”最好的证据。无论我们是科学家,读者还是作家,我们都会去寻求安静。
对于我一直在问的问题:“你喜欢安静吗?为什么?” 并没有获得科学的解释。但我反而更加了解了科学家们本身。
他们以倾听为生,淳于珊珊倾听他们在自然现象中发现的现象和信号。而我们作为“幸运”的科学记者,能够听到的是他们“大声”的思考。
